胡韶山教授: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防治及出凝血管理策略
胡韶山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兼光动力治疗与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光动力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国光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在神经外科领域,有效预防围手术期出血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基于此,特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韶山教授,分享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防治及出凝血管理策略。(以下文案为关键点提炼,详细内容请观看访谈视频)
胡韶山教授:在外科领域,出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其中出血高危风险手术尤其值得关注。出血高危风险手术涵盖多方面:(1)颅脑肿瘤切除手术:包括脑胶质瘤、脑垂体瘤、脑膜瘤等;(2)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出血等;(3)颅脑创伤: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骨折的多发伤等。
手术中存在多种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1)疾病因素:脑胶质瘤、颅底脑膜瘤等类型的肿瘤出血风险较高;多发性创伤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骨折等情况出血风险亦高。(2)患者因素:老年人凝血功能差且常合并多种疾病,出血风险大;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或肝脏疾病会使凝血能力减弱;长期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会干扰血液正常的凝固机制。(3)其他因素:术中血液稀释,手术时间越长,凝血因子消耗越多,出血风险越高。
胡韶山教授:在临床上,针对围手术期出血问题,预防大于治疗,做好预防可明显降低二次手术风险。术前应评估手术时长、手术难度、病变部位及凝血功能。通常认为30分钟以上的手术,有必要应用促凝药物,减少患者术中渗血风险。术中更为关键,因术中属于显性失血过程,会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故需要监测凝血状态,维持凝血功能,必要时可输注血浆、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等,以保障患者在手术中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从而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亦如此,切口缝合后,内在凝血机制发挥作用,众多微血栓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此时适当应用促凝药物,可减少患者渗血和再出血的风险。
胡韶山教授:患者术后卧床期间,既要预防出血和渗血,又要预防高凝状态,应遵循3个原则:(1)评估原则:术前评估凝血功能,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所需药物及术中处理方式;(2)合适的给药时机:当机体处于血液稀释、凝血功能减退的状态,及时应用止血药物减少渗血;(3)合适的药物:根据药物机理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加重高凝状态。
临床上常用的止血措施是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包括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冰冻血浆等,另外就是应用促凝药物。传统的药物如止血芳酸等应用逐渐减少,而选择性较强的尖吻蝮蛇血凝酶止血效果相对较好,仅分解纤维蛋白原,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对X因子、XIII因子的影响极小。可与肝素同时使用,不良反应少。
胡韶山教授:以脑胶质瘤治疗为例,手术需在脑内挖洞切除瘤体,并沿界面止血,操作精细程度高,且创面大、渗血几率高。这类患者的出凝血管理通常需要进行术前评估,若手术超过30分钟,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术中还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状态。若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严重情况,应追加促凝血药物或输注新鲜血浆,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
高血压性脑出血这类非肿瘤疾病,也是渗血严重的病症。部分可微创钻孔引流,但血肿量大形成脑疝时则需开颅减压。出血对脑组织的冲击会形成较大创面,有二次渗血风险,且在术后一段时间才会显现。患者多为老年人,各方面功能相对较差,需要注意出血与血栓风险的平衡。
这类患者的出凝血管理应为促凝与抗凝综合治疗,精准把控药物选择、治疗顺序、治疗时机等,将抗凝与止血手段有机配合,尖吻蝮蛇血凝酶可降低患者急性期出血风险,避免患者再渗血及出现更多合并症。同时,注意防范高凝状态。
目前,内科及外科临床工作只要涉及出血相关问题,都应有相应的指南。这样更符合标准化、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理念。各亚专科,如颅脑肿瘤、脑血管病及创伤等,也应有精准指南,帮助年轻医生客观准确认识疾病,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