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抑郁取得重大突破!中日友好医院北中医团队研究证实
抑郁症困扰着全球约3亿人,但现有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慢、对部分患者无效等问题。近期,中日友好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重磅研究,发现中药山茱萸中的活性成分马钱苷能精准靶向大脑中的HINT1蛋白,修复受损的神经连接,从而缓解抑郁症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抑郁症的新机制,还为研发更快起效、不良反应小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方向。
传统中药的现代科学验证
马钱苷是山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医理论认为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安神定志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马钱苷具有抗炎、神经保护和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此前,研究团队已发现马钱苷能显著改善急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素系统改善失眠。此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分子机制,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压力激素(皮质酮)会破坏脑内关键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导致神经元沟通障碍,引发抑郁行为。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口服马钱苷的小鼠,蛋白水平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恢复,效果甚至与经典药物氟西汀相当。进一步实验显示,马钱苷的作用依赖于BDNF/TrkB通路(神经再生和突触可塑性的核心信号通路)。当研究人员用TrkB抑制剂ANA-12阻断该通路时,马钱苷的抗抑郁效果完全消失。
为了找到马钱苷的直接作用靶点,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了205种可能与马钱苷结合的蛋白,最终锁定三联组氨酸核苷结合蛋白1(HINT1),这个蛋白是此前未被充分研究的“抑郁开关”。分子对接模拟显示,马钱苷能像“钥匙”一样精准插入HINT1的活性口袋,形成稳定的氢键和疏水作用,结合能高达-5.778 kcal/mol。此外,细胞热迁移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两者的直接结合。
HINT1如何破坏大脑的“快乐信号”?
研究发现,HINT1会“绑架”脑内的NMDA蛋白受体(影响学习记忆和情绪的关键蛋白),同时干扰Sigma-1R蛋白的正常工作,最终导致突触可塑性下降。具体来说,HINT1一方面阻止Sigma-1R与NMDA受体的NR1亚基结合,另一方面又促进突触后致密蛋白与NR2B亚基的过度结合,从而破坏神经信号的平衡。这种双重干扰导致BDNF/TrkB通路活性降低,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效率下降,最终引发了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或行为模式。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公共数据库中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的HINT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2~40岁的抑郁症患者海马区HINT1表达呈升高趋势,而41~65岁的抑郁症患者则呈下降趋势。这一发现提示,HINT1可能在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不同作用,未来或可据此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
马钱苷的应用前景
目前,马钱苷的抗抑郁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其“多靶点、低毒性”的特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候选药物。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优化马钱苷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并探索其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此外,由于山茱萸在中医临床中已有长期使用历史,其安全性相对较高,这为马钱苷的快速转化提供了优势。
这项研究不仅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靶点——HINT1,还架起了传统中药与现代神经科学的桥梁。马钱苷的发现,是中医药“老药新用”的典范,也为其他天然药物的机制研究提供了范本。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源自古老药材的新希望,或许将在抗抑郁领域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Xia C,Zuo G,Wang M,et al.Targeting HINT1 to improve synaptic plasticity: toward loganin as a new antidepressant strategy.Mol Psychiatry(2025).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