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育希望 共筑生命未来——访南京医学会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凌秀凤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辅助生殖技术如何突破瓶颈、普惠民生?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科普教育守护生育力?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凌秀凤教授,聆听她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 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据《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防治临床实践指南(2024)》,“截至2020年,不孕症患病率进一步上升至17.6%,据此估计,目前我国约有3 300万对育龄夫妇面临不孕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女性生育年龄推迟导致卵巢功能减退、胚胎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发布的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622家,人类精子库共29家。近年来,随着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因遗传疾病、高龄、不良孕产史导致的生育难题,为提升出生人口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截至2024年10月31日,已有北京、广西、内蒙古等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 打响“生育力保卫战”
为进一步宣传辅助生殖技术,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搭建了科普宣教平台,传播生殖健康知识;积极创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相关政策落地。
凌秀凤教授介绍道,“面对出生人口下降的困境,分会的使命已从单纯的不孕不育治疗转向‘生育力保卫战’。分会通过基层义诊、科普宣讲、医患互动等方式,走进企事业单位、学校,向公众传递‘适龄生育’的科学理念,呼吁社会关注生育力保护。分会还联合多部门呼吁将‘生育力评估’纳入婚前、孕前体检项目,从源头提升百姓认知,降低不孕不育风险。”
分会坚持“技术下沉”与“人才造血”。每年举办的“计划生育、生殖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特邀行业领军人物授课,不仅分享生殖医学前沿成果,更聚焦基层医生培训,围绕生育力保护,从女性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到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再到产前诊断技术实现优生优育等,累计为县域医院培养专业人才超2000名。通过项目实践、进修推荐等方式,分会专家将自身经验传递,给予青年医师充分锻炼与成长的机会,打造了高素质生殖医学人才梯队,为提升行业整体业务水平筑牢了根基。
● 人工智能(AI)赋能辅助生殖技术
在谈及AI时,凌秀凤教授表示AI在辅助生殖领域的潜力远超当前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经验驱动”转化为“数据驱动”,为不孕症治疗、遗传病防控及生育健康管理提供革命性工具。她认为,除了用于胚胎评估和治疗决策外,未来还可结合可穿戴设备提供实时数据,实行促排卵周期智能化管理;还可预测女性生育力衰退时间窗等。她强调,技术进步的同时,会伴随着伦理道德、数据安全、技术局限等困境,AI在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分会今后将会把工作重点放在通过多层次协作、跨学科联合和严格伦理监管上,确保AI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生育健康的“智慧伙伴”。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