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A 2025哮喘防治指南19个更新要点速览!
2025年5月6日,2025年《全国哮喘防治创议》(GINA 2025)发布(联系小助手微信:kangxun2021,获取指南原文)。本文整理了GINA 2025的更新要点,以方便医护人员知晓。
一、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深化应用
1.生物标志物的整合与扩展
(1)GINA 2025将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作用整合至附录A,并新增其变异因素(如昼夜节律差异),强调需结合临床背景解读结果,避免依赖绝对阈值。
(2)FeNO作为2型炎症的核心标志物,其升高与IL-4/IL-13通路激活相关,可预测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的疗效,尤其在重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更具指导意义。
2.风险分层与靶向治疗
新增ORACLE2研究支持,评估急性加重风险时需纳入2型炎症标志物,但需注意真实世界数据中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过量的潜在风险未被充分评估。
二、儿童哮喘诊断与治疗的精细化调整
1.5岁以下儿童诊断标准明确化
新增3条临床标准:反复喘息、排除其他病因、对治疗[如SABA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SABA]快速响应,强调“诊断性治疗”的重要性。
2.治疗方案的拓展与安全性优化
(1)低剂量ICS-福莫特罗作为抗炎缓解剂的研究扩展至5岁以下儿童,可能成为未来替代传统SABA的选项。
(2)急性发作期静脉硫酸镁的推荐级别提升(雾化使用被剔除),氧饱和度目标调整为≥94%,并提示需考虑肤色对测量的影响。
三、成人与青少年哮喘管理策略升级
1.诊断流程的优化(图1)
(1)肺功能评估仍为核心,但生物标志物(如FeNO)被纳入诊断流程图,提升可视化与实用性。
(2)术语调整:“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改为“可变性呼气气流”,避免对气流受限的绝对化要求。
图1 诊断流程
2.治疗路径的循证调整(图2)
(1)ICS-福莫特罗在路径1中仍为首选,因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简化吸入器使用(单一装置)。
(2)路径2之步骤4的ICS剂量从中-高剂量调整为中剂量,限制高剂量使用至3~6个月,以减少不良反应。
图2 诊断路径
(3)新增禁忌:芬太尼被列为非推荐支气管扩张剂,因其心血管风险。
3.个性化管理的进阶
强调“依从性优化优先于生物标志物评估”,在解决吸入技术、治疗依从性后,再通过FeNO/EOS指导调整。
四、环境与系统性因素的整合
1.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新增章节指出极端温度(高温/低温)与哮喘急性加重风险相关,需关注卫生基础设施的应对能力。
2.吸入器的环境友好性考量
吸入器选择需平衡疗效、患者使用便利性与环境影响(如干粉吸入器的推广)。
五、重度哮喘的精准治疗与生物制剂地位提升
1.决策树简化与生物标志物动态评估(图3)
(1)严重哮喘诊断后移至专家评估阶段,避免误诊;强调在病情变化时重新评估FeNO/EOS。
(2)生物制剂(如抗IL-5/IL-4Rα单抗)的长期疗效数据延长至5年,支持其在2型炎症表型中的核心地位。
图3 决策树
2.临床治愈目标
提出“1年无症状、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作为重度哮喘的治愈标准,生物制剂可显著提高达标率。
六、其他关键更新
1.吸入治疗的共同决策
强调“药物优先于装置选择”,确保患者可及性与正确使用,再考虑环境影响。
2.哮喘行动计划的差异化策略
对于使用传统SABA基础治疗的患者(路径2),可以增加SABA以缓解症状,但只有中度证据表明,将ICS的维持剂量增加1倍或4倍可以减少其进展到严重恶化。
对于使用抗炎缓解剂ICS-福莫特罗(路径 1)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其通常的维持剂量,但逐步增加按需剂量,以控制炎症的增加和支气管收缩;在这方面,有强力证据表明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严重恶化风险和急诊需求。
总结
GINA 2025的更新体现了从“症状控制”向“风险降低+精准治疗”的深化,尤其关注2型炎症标志物、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环境因素影响及生物制剂的长期管理。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表型、依从性及社会因素,制定个体化策略,同时推动吸入治疗的规范普及。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