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保护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建议,2025版专家共识发布
缺血性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全脑细胞保护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策略,全球学者通过多项研究,实现药物转化及临床应用,促使脑细胞保护药物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为规范临床实际应用,我国专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现将共识亮点总结如下,旨在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为卒中患者进行脑保护治疗。
对神经血管单元所有脑细胞,包括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及血管成分(周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所采取的保护性干预措施,称之为脑细胞保护,旨在减少脑细胞损害,促进脑功能修复。
1.药物治疗
(1)院前启动
院前急救的核心策略应聚焦于快速识别、优先转运及保障再灌注治疗通道。现有证据不支持院前常规使用硝酸甘油贴剂、硫酸镁或NA-1作为疑似卒中患者的脑保护治疗。
(2)院内启动
①血管再通前给药
研究证明,依达拉奉右莰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功能,Toll样受体4单链DNA适配体(ApTOLL)、磺沙嗪与阿司匹林的合成衍生物作为血管再通前给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潜在药物,仍处于研究阶段。
②血管再通后给药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超急性期,可个体化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联合血管再通治疗。需强调的是,血管再通治疗前,建议在不影响血管再通治疗实施的前提下使用脑保护药物。
③未联合血管再通治疗
AIS患者急性期,可个体化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尤瑞克林进行脑细胞保护治疗;结合具体情况,可考虑个体化应用谷红注射液、血塞通软胶囊、银杏二萜内酯、银杏内酯。
2.非药物治疗
(1)远隔缺血适应(RIC)
RIC是指利用身体其他部位的短暂、可控的缺血和再灌注,诱导远处组织(如大脑)的保护性反应。
AIS患者超急性期使用RIC干预是安全的,但并未改善患者3个月的功能结局。AIS患者急性期发病7~10 d后,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患者,可考虑个体化运用RIC治疗。
(2)神经调控(TMS)
TMS指利用磁场诱导电流调节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促进受损脑区的功能恢复,改善AIS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状态。
经颅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向脑部输入微弱的恒定直流电流,通过增加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引起脑功能改变。
迷走神经刺激(VNS)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改善神经可塑性,促进功能恢复的神经调控技术。
目前,AIS后超急性期应用tDCS阴极(c-tDCS)发挥脑细胞保护作用的证据不足。对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期患者,可考虑应用tDCS阳极(a-tDCS),但最优刺激参数仍需探索。AIS恢复期患者,TMS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尤其是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于AIS慢性期仍患有中度至重度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尝试康复训练结合VNS治疗。
本文整理自《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