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破解‌12.4%高患病率困局!《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7大核心要点解读

来源:
康迅网
2025-05-12 11:03:16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也面临着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严峻挑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的发布,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规范糖尿病诊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将从7个核心要点入手,简单介绍这份指南。

流行病学新态势:严峻形势亟待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持续上升,在2018—2019年已达到12.4%。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7%,治疗率32.9%,控制率50.1%,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是最主要的糖尿病类型。从人群分布来看,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患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提升缓慢。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都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流行病学特征提示我们,糖尿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诊断与分型:精准判断的基石

准确的诊断和分型是糖尿病有效治疗的前提。指南明确规定,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对于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的人群,必须改日复查确认,且随机血糖不用于此类人群的诊断。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时,需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最终做出诊断。

此外,指南特别强调了诊断和检测的注意事项,如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3 d,需保证每日至少摄入150 g碳水化合物;在某些特殊情况,如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等,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在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下,需待症状消除后复查,以确定糖代谢状态。糖尿病按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如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具有酮症倾向,需终生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则是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占主导地位。

三级预防体系:全方位防控策略

(一)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糖尿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实现,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尤其针对肥胖、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从源头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积极干预,通过健康管理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进展。三级预防则侧重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综合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减少慢性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危害。

(二)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对于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等,检测胰岛自身抗体是筛查亚临床期1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早期诊断,从而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一旦确诊,应尽早为患者提供连续血糖监测技术,用于糖尿病管理,并采取以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案为核心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的血糖稳定和身体健康。

筛查和评估:早期发现的关键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的人群,定期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关键措施。筛查方法主要包括检测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时,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不仅要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还要评估是否存在伴发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睡眠呼吸障碍、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这些信息将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教育和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的助力

(一)基本原则

糖尿病患者接受系统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培训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指南强调,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应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爱好和需求,医护人员应在最佳时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涵盖患者初诊、随访、治疗方案调整等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这种综合管理模式能够确保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如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表现;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方法;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识别等。通过系统的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来。

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科学治疗的依据

(一)综合控制目标

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但这一目标并非固定不变,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追求更严格的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而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相对宽松的目标,如<8.0%,可能更为合适。此外,还需综合控制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如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时<2.6 mmol/L,合并时<1.8 mmol/L,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0 kg/m²。对于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危害较大,诊断后应采取强化治疗,及时控制血糖,有助于改善预后。

(二)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糖类和脂肪摄入,采用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适量摄入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增加鱼类、坚果等);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对于不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高风险、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无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若有超重或肥胖,选择有减重证据的降糖药。对于合并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首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伴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有慢性肾脏病获益证据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不能使用,可选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当一种口服药治疗血糖仍不达标时,可采用两种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仍不达标,则应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3.代谢手术治疗: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考虑代谢手术治疗。这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健康生活的重要支撑

(一)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配合药物治疗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充分考虑糖尿病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经济状况、肥胖程度、治疗情况、并发症及个人饮食喜好等因素。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其中饱和脂肪供能应少于总热量的1/3,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00 mg/dl(2.6 mmol/L)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食物胆固醇含量应<300 mg/d,若上述胆固醇水平高,应减少至<200 mg/d。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热量的55%~65%,鼓励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和蔬菜,在总热量控制前提下,无需严格限制蔗糖摄入量。蛋白质供能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5%,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限制在0.8~1.0 g/kg,有显性蛋白尿患者则低于0.8 g/kg。同时,要限制饮酒,食盐限量在6 g/d以内,高血压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叶酸补充(防止新生儿缺陷),保证钙摄入量1000~1500 mg/d(减少骨质疏松风险)。

(二)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应成为糖尿病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原则为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运动计划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制定。以保持健康为目的,每日至少进行30 min中等强度活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且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应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调整。运动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控制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但运动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危险发生,如冠心病患者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玻璃体积血风险,神经病变患者易发生下肢(尤其足部)外伤。接受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应了解运动对血糖的急性影响,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注:本文为该指南共识主要内容摘取,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