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12.4%高患病率困局!《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7大核心要点解读
2025-05-12 11:03:16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也面临着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严峻挑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的发布,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规范糖尿病诊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将从7个核心要点入手,简单介绍这份指南。
流行病学新态势:严峻形势亟待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13年的10.9%持续上升,在2018—2019年已达到12.4%。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7%,治疗率32.9%,控制率50.1%,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是最主要的糖尿病类型。从人群分布来看,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患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提升缓慢。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都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流行病学特征提示我们,糖尿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诊断与分型:精准判断的基石
准确的诊断和分型是糖尿病有效治疗的前提。指南明确规定,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对于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的人群,必须改日复查确认,且随机血糖不用于此类人群的诊断。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时,需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最终做出诊断。
此外,指南特别强调了诊断和检测的注意事项,如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3 d,需保证每日至少摄入150 g碳水化合物;在某些特殊情况,如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等,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在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下,需待症状消除后复查,以确定糖代谢状态。糖尿病按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如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具有酮症倾向,需终生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则是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占主导地位。
三级预防体系:全方位防控策略
(一)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二)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筛查和评估:早期发现的关键
教育和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的助力
(一)基本原则
(二)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三)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科学治疗的依据
(一)综合控制目标
(二)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健康生活的重要支撑
(一)医学营养治疗
(二)运动治疗
注:本文为该指南共识主要内容摘取,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