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论道探肾疾,中法携手创新篇——“中法国际肾脏病中西融合学术交流大会”顺利闭幕
5月30日,由中法(巴黎)中医药中心、江苏省中医肾病医学创新中心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联合承办的“2025中法国际肾脏病中西融合学术交流大会” 在南京成功举行。
中法(巴黎)中医药中心在中法两国政府支持下,依托江苏省中医院和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下属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尔医院,于2015年在法国巴黎揭牌成立,是国家官方层面成立的第一个在法中医药海外中心。今年是中法(巴黎)中医药中心成立10周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与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比提耶-萨勒伯特医院交流合作16周年。此次大会聚焦肾脏病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创新及中西医结合实践,汇聚来自中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研讨肾脏病领域难点。
大会由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法国索邦大学医院集团肾内科主任Prof. Jean-Jacques Boffa共同担任主席,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何伟明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回顾了中法两国在肾脏病领域长达十五年的合作历程,共同见证了双方在创新思路模式和学术成果上的卓越成就。江苏省卫健委汪海波副处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赵霞副校长、苏中药业唐海涛总经理、江苏省中医院吕东岭副院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下属比提耶·萨勒伯特以艾尔医院门诊部主任Isabelle Tostivint教授,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刘炳凯教授,路桥商学院Clémentine Langlois教授参加了开幕式。
汪海波副处长
赵霞副校长
吕东岭副院长
唐海涛总经理
何伟明教授
学术报告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肾脏病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度交流。
学术
报告
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INSERM)联合研究中心主任Prof. Christos Chatziantoniou在《肾脏纤维化:挑战、瓶颈与展望》中强调,肾脏纤维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他提出,需要识别新的慢性肾脏病(CKD)诊断标志物并开发靶向治疗策略。例如,Periostin蛋白在CKD模型中高度表达,并与患者肾功能呈负相关,已被证明可逆转肾小球肾炎;黄葵胶囊及SGLT2抑制剂有希望通过改善纤维化治疗CKD。
Prof. Christos Chatziantoniou
法国索邦大学医院集团肾内科主任Prof. Jean-Jacques Boffa的题目是《原发性与狼疮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优选》。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中抗PLA2R抗体检测发展迅速,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主流。狼疮性膜性肾病的诊断依赖肾活检技术,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全国性回顾研究数据显示,抗CD20单抗在不使用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Prof. Jean-Jacques Boffa
孙伟教授以《基于“护肾延衰”理念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循证观察》为题,提出CKD 3~5期是延缓CKD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关键阶段,延缓预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是延迟终末期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中医治疗CKD数据库证明中医药对此阶段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其基本治则为益肾清利、和络泄浊。在“护肾延衰”理论指导下,CKD 3~4期患者可根据蛋白尿水平个体化治疗策略,延缓肾功能下降。该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孙伟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顾丰教授在《黄葵胶囊及其总黄酮治疗糖尿病肾病分子医学研究新进展》中指出,黄葵胶囊及其总黄酮在肠肾轴、药物体内代谢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单细胞转录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研究揭示了其与肾脏表面受体和转运体之间的作用。调节免疫微环境、表观遗传学调控、延缓肾脏纤维化和炎症反应是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重要机制。此外,肾上腺不对称和肾上腺的调控作用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顾丰教授强调,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总黄酮的单体通路和分子机制,期待未来实现更多突破。
顾丰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敏教授解读《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强调DKD是糖尿病(DM)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需重视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指南将西医临床分期和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中医对DKD分期的充分认识和西医对中医辨证分型的理解,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整体防治水平。此外,DKD综合管理如生活方式管理、营养治疗以及血糖、血压、血脂、蛋白尿和血尿酸的控制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杨敏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蓝辉耀教授在《TGF-β与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现状与挑战》中强调,Latent TGF-β1对DKD患者有益,激活的TGF-β1对DKD患者有害,所以不应靶向上游TGF-β信号。TGF-β通过下游的Smad3介导DM和DKD,因而靶向抑制Smad3或重新平衡Smad3与Smad7信号传导是防治DM和DKD的新策略。
蓝辉耀教授
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部姚建教授的题目是《氧化应激在介导肾脏-肠道轴双向损伤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通过膳食抗氧化剂的预防》。氧化应激不仅是肾脏和肠道损伤的共同机制,还能通过氧化蛋白介导脏器间的相互作用;乳清蛋白等膳食抗氧化剂能有效预防这种损伤。氧化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系统性作用,姚建教授提出通过饮食调节氧化还原状态或许比治疗更为重要。
姚建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馨苓教授以《糖尿病肾脏病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热点及转化》为题,系统梳理了最新研究证实的DKD足细胞损伤相关机制,包括多模式细胞死亡、自噬功能障碍、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代谢重编程与氧化应激以及足细胞与肾小球中其他细胞交互作用。并介绍了针对足细胞损伤的靶向治疗策略,如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阿米洛利以及TRPC6等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梁馨苓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怀玉教授在《基于医疗数据的慢性肾脏病防治管理研究》中指出,探明真实世界CKD诊断情况是精准优化CKD诊疗管理策略的前提,而构建CKD诊断相关数据治理与自动化识别策略则是开展CKD诊断评价的基础。基于大数据的CKD诊疗管理研究是一种可复制的研究模式,构建CKD诊断相关通用数据模型可推动CKD诊疗管理从“单环节”到“自动化+全链条”。
王怀玉教授
西北大学赵英永教授在《靶向Lactobacillus johnsonii改善慢性肾脏病》中强调,肠道菌群失调与CKD密切相关,其中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丰度与进展性CKD存在较好的相关性。CKD患者中该菌群的丰度显著降低,其代谢产物吲哚-3-甲醛水平与肾功能下降线性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肾脏纤维化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关,该菌群及吲哚-3-甲醛通过抑制AHR信号通路改善肾纤维化。
赵英永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赵静教授的题目是《黄蜀葵花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循证研究》。该项中法国际合作研究纳入413例患者,评估了黄葵胶囊单药、厄贝沙坦单药以及双药联合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黄葵胶囊可进一步降低2型DKD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水平,在控制2型DKD患者白蛋白尿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赵静教授
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刘炳凯教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鲁盈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吴国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桂定坤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新忠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万辛教授、连云港市中医院陈波教授参加了主持和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
未来,中法(巴黎)中医药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