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平躺患者如何插管?方向明教授解读侧卧位气管插管术(TILP)专家共识
专家介绍
方向明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在麻醉科急会诊中,我们常遇到诸多棘手场景,如创伤患者因疼痛强迫侧卧,无法平躺,而手术又需紧急建立气道。此时若强行翻身,可能加重脊柱损伤;若尝试仰卧位插管,视野暴露困难且误吸风险剧增。这类临床困境是侧卧位气管插管术(TILP)的价值起点。
图1 TILP技术示意图
共识制定背景
TILP技术最初源于困难气道的急救实践。当传统仰卧位插管无法实施时,可在侧卧位情况下,采用经口或经鼻的方式,使用喉镜或其他辅助工具(如光棒、纤维支气管镜等)通过气管导管∕喉罩实现人工气道的建立。该技术逐渐被系统化应用于胸科手术、脊柱手术等需特殊体位的麻醉管理。为规范这一技术,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危重症学组牵头,方向明教授领衔国内麻醉、急诊、重症三领域专家,历经严谨的循证流程,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证据评价、多轮专家组讨论、德尔菲法投票,最终协作制定《侧卧位气管插管术专家共识》,为临床提供了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推荐意见。(添加小助手微信:weishu366,领取共识原文)
TILP的优势与局限性
当患者处于仰卧位时,在睡眠或麻醉状态下,组织会失去张力、易塌陷,造成上呼吸道形态学改变;处于侧卧位时,上气道前后壁曲率半径减小,气道塌陷倾向降低。
图2 MRI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上气道情况
优势
1.维持气道通畅:侧卧位可减轻因颈部肿块等在重力作用下导致的气道塌陷,降低气道阻力。
TILP已在巨大纵隔肿物压迫气道、部分预料困难气道的严重肥胖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中,展现了其维持气道通畅的独特优势
2.预防反流和误吸:头部简单伸展和嗅探物状、躯干背面与水平面呈70°~90°的侧卧位能降低食管内压力,有效预防气管插管时反流误吸的发生。
3.优化麻醉手术流程:侧卧位能够避免体位搬动、降低肢体牵拉伤、降低导管移位率和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
局限性
1.对于部分已知或预测气管插管困难患者,需谨慎评估使用。
2.不稳定的颈椎骨折、不稳定的胸壁骨折、开放式腹部创伤、颅内压升高、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患者,不建议采用。
3.TILP在操作上更具挑战性,操作者尚需要积累一定经验和技能。
应用场景推荐建议
表1 TILP推荐应用场景
表2 TILP不推荐应用场景
表3 提高TILP安全性和质量的建议
操作步骤
1.体位
患者自行躺卧成左侧或右侧卧位(头下垫一薄枕屈髋屈膝,双下肢自然弯曲,前后错开放置或垫保护垫)。
2.侧卧体位下托面罩给氧去氮
患者面部向前上(天花板)倾斜5°~15°,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插管操作空间:(1)如遇短颈者,患者躯干可向后稍倾斜10°~20°;(2)如果患者体重过大或胸腹部脂肪过多者,患者上侧手臂应放于患者腋中线处,使患者胸廓充分舒展、降低通气阻力,防止通气压力过高,增加反流误吸风险。
3.气管插管
患者右侧卧位时,操作者左手持可视喉镜沿患者口腔正中进入,沿床面平移,防止喉镜尖端偏移。如仍然不能控制进镜方向,可将一次性喉镜片与喉镜分离,右侧将喉镜片沿患者口腔中线插入,稍向前推进2~3 cm,左手将喉镜插入喉镜片中,再继续推进视频喉镜绝大多数可很好暴露声门。
注:TI为气管插管;TILP为侧卧位气管插管
图3 急诊医学中双腔支气管插管应用的流程
结语
TILP不是仰卧位插管的简单替代,而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个体化解决方案。随着《侧卧位气管插管术专家共识》的推广,这项曾被视为“非常规”的技术正逐步纳入标准气道管理流程。在气道管理中,要以患者安全为中心,让操作适应人,而非让人适应体位。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