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一定要治疗吗?
一、“宫颈糜烂”是生理现象,不是病
“宫颈糜烂”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宫颈疾病。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所谓的“宫颈糜烂”其实是宫颈柱状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宫颈管外侧移动、暴露于阴道的生理现象,又称“宫颈柱状上皮外翻或移位”。
青春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颈体积增长并发生外翻,原本位于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暴露在外。由于柱状上皮较薄,下方血管清晰可见,肉眼观察呈现“红色粗糙”外观,过去误以为是“糜烂”,但这本质上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并非疾病。
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妊娠期、绝经期前及口服避孕药时更为常见,会随着激素水平变化动态调整,与宫颈癌无直接关联。
二、宫颈糜烂 和宫颈癌有什么关系?
过去认为“宫颈糜烂会增加宫颈癌风险”,这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导致的误解。
现代研究证实,宫颈癌的发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和癌变的好发部位是“转化区”,即原始鳞柱交界与新鳞柱交界之间的区域。转化区内的化生上皮对HPV易感,但这一区域的异常与“宫颈糜烂”(柱状上皮外翻)无关。
简单来说,“糜烂”外观只是柱状上皮的生理位置变化,而宫颈癌的发生依赖于HPV感染引发的上皮细胞异常,两者机制完全不同。
三、盲目治疗 宫颈糜烂,可能带来这些危害
(一)错误观点下的过度治疗
许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的女性实际上没有任何宫颈疾病,对她们进行治疗(如电熨、激光、冷冻甚至宫颈环形电切术),不仅会增加身心负担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二)可能遗漏严重病变
直接针对“糜烂”治疗而不进行宫颈癌筛查,可能掩盖真实的宫颈病变(如宫颈癌前病变或浸润癌)。部分宫颈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可能无明显肉眼异常,仅表现为“光滑”宫颈,若不通过细胞学、HPV检测或阴道镜检查,极易漏诊。
(三)治疗并发症风险
物理治疗或手术可能导致宫颈外口粘连、经血排出障碍、宫颈炎症反应、性交后出血等,甚至影响宫颈机能,增加妊娠期流产或早产风险。
四、正确做法:先筛查,再根据结果处理
(一)定期宫颈癌筛查
无论是否存在“宫颈糜烂”外观,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
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检测是否存在异常增生或癌变细胞。
高危型HPV检测:明确是否感染致癌型HPV病毒。若筛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通过阴道镜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二)什么情况需要治疗?
“糜烂”“宫颈糜烂”本身无需治疗,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针对病因处理:
伴有症状的宫颈炎:如白带增多、异味、接触性出血等,需抗炎治疗。
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通过规范检查确诊后,需根据病变程度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五、拒绝过度医疗,用科学保护自己
“宫颈糜烂”是一个早已被医学淘汰的术语,它既不是病,也不会直接导致宫颈癌。
女性朋友们应破除旧观念,重视定期宫颈癌筛查,避免被不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误导。
记住: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宫颈的“外观”,而是HPV感染和细胞异常,科学筛查,才能真正守护宫颈健康!
文字/妇科四病房 田策 李依霖 刘迎
审核/王姝
编辑/洪成伟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