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西泮到咪达唑仑,如何精准选择、安全使用、等效替换?
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是临床最常用的镇静、抗焦虑、抗惊厥药物。
掌控BZDs的体内旅程
口服BZDs后,绝大多数药物能从肠道快速而完全吸收(氯氮䓬除外)。脂溶性是影响BZDs吸收和分布的关键因素。脂溶性高的BZDs,如地西泮和阿普唑仑,能快速从胃肠道吸收并进入脑内,起效迅速;脂溶性低的BZDs,如劳拉西泮,吸收相对较慢,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按清除半衰期可将 BZDs 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三类。
短效BZDs如三唑仑、咪达唑仑,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中效BZDs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艾司唑仑,起效速度和作用持续时间介于短效与长效药物之间;
长效BZDs如氯硝西泮、地西泮,代谢缓慢、作用时间长。
BZDs的脂溶性、效价和清除半衰期决定了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以及给药频率。比较药物的相关特性后,汇总出常用BZDs及非BZDs之间换算的等效剂量。
表 常见BZDs及非BZDs口服等效剂量表
常见BZDs药物:特点与应用
01.地西泮
地西泮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之一,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其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肌内注射吸收不稳定,消除半衰期1-2天,活性代谢物去甲西泮半衰期更长。长期给药易在体内积聚,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出现中毒及依赖性。
02.奥沙西泮
奥沙西泮口服吸收良好,达峰时间约2小时,生物利用度高,血浆蛋白结合率85%~97%,清除半衰期5~12小时。其代谢途径特殊,不经过CYP450代谢,而是与葡萄糖醛酸直接结合成为非活性代谢产物,受年龄和轻/中度肝损害影响小。适用于肝损伤患者。
03.艾司唑仑
艾司唑仑口服吸收良好,达峰时间约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 93%,清除半衰期10~24小时。常用作催眠药,短期治疗失眠。
04.劳拉西泮
劳拉西泮口服吸收完全,达峰时间约2小时,生物利用度约90%,血浆蛋白结合率85%。不经过CYP450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经肾脏排泄,消除半衰期11~16小时。抗焦虑作用强,是地西泮的2~5倍,常用于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兴奋激越。
05.咪达唑仑
咪达唑仑吸收迅速,达峰时间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异,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肌内注射生物利用度约9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6%,消除半衰期2~7小时。引起遗忘的作用较强,静脉注射需谨慎,尤其是老年、儿童及心肺功能差的患者。
06.阿普唑仑
阿普唑仑口服吸收良好,血浆浓度1~2小时达峰值,平均半衰期11~15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70%~80%。高效价、中效BZDs,常用于焦虑障碍患者,停药易引起焦虑反跳。
07.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口服易吸收,1~4小时达血浆峰值。肝脏代谢,代谢产物无抗惊厥作用,消除半衰期20~40小时或更长。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作用,抗惊厥作用强,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镇静作用。
临床用药指导与注意事项
BZDs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困倦、镇静、肌力减低和共济失调,继续治疗后可逐渐耐受而减轻。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意识错乱、抑郁等。长期使用BZDs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以及使用短效药物时。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戒断综合征,如焦虑、失眠、震颤、癫痫发作等。
(一)病情评估
在开始BZDs治疗之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治疗目标和用药指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药物使用史、家族史等,尤其是有无药物滥用史、肝肾功能损害、呼吸系统疾病等。
(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合适的BZDs。例如,对于短期失眠患者,可选择短效药物如唑吡坦;对于焦虑症患者,可选择中效或长效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三)剂量调整
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治疗,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逐步调整剂量。对于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应适当降低剂量。
(四)疗程控制
BZDs一般不宜长期使用,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2~4周。如需长期用药,应定期评估病情,必要时更换药物或采用间歇治疗方案。
(五)停药原则
停药应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综合征。对于长期使用者,减量过程应缓慢,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
(六)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BZDs的治疗目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告知患者避免驾驶、操作机械等危险活动,直至确认药物对自身的影响。同时,强调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编辑 | 李冠妍 审核 | 张广有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