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1分钟脱臼复位,收费85元被嫌贵!十年经验不值这个价吗?
在广东某儿童医院急诊室,一位母亲紧抱着哭闹不止的三岁女儿。医生凝神触摸,手指轻转一提,随着一声轻微的关节滑动声,孩子的手臂瞬间恢复了活动能力。当看到账单上“治疗费33元”加上51元挂号费总计85元的收费明细时,这位母亲的情绪瞬间爆发:“扭一下就收85元?医院的收费也太贵了!”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医院上演——厦门患者抱怨脱臼复位收费250元是“惨无人道”,河南家长震惊于门诊收费百余元,而记忆中同样的治疗在住院部“只花23元”。当一张张对账单被拍照上传网络,一场关于“关节复位该不该收费、收多少合理”的全民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巨浪,暴露出我国医疗体系中技术与价值之间的深刻断裂。
当疼痛消失后,账单成为新痛点
在医疗投诉的叙事中,“简单”成为患者质疑收费合理性的核心论点。河南灵宝市的纪医生遭遇极具代表性:他为一名桡骨关节脱臼患儿实施首次复位后,因孩子哭闹无法确认是否成功,便嘱咐家长次日复诊。第二次复位成功后,他按规定收取45元治疗费,却遭到患者家属的扫码投诉,理由直指“手法复位不成功还收费”。更令人心寒的是院方的处理——纪医生被全院通报批评、写检查、罚款100元;科主任也被连带罚款300元。
患者对收费的愤怒背后,存在着多重认知偏差。
过程透明性缺失:多数患者只看到医生“一扭一提”的瞬间操作,却忽视了背后完整的诊疗流程——急诊初诊、影像检查排除骨折可能、麻醉配合、手法复位、复查固定等环节,耗时往往超过一小时。
价值判断错位:社交媒体上“有医德的医生根本不会因为做了这一点小事就去收钱”的论调,将收费问题与医德强行捆绑,无形中扭曲了“无私奉献”的行业标准。
历史比较误区:许多患者家属以“过去在村医诊所免费复位”的经验来评判现代医院收费,却忽略了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存在的价格扭曲和非正规运营状态。
海南一位医生的反驳尖锐而现实:“如果复位不收钱,患者根本不注意复位后事项,会频繁来医院,而且根本不排队,不想挂号。”免费或象征性收费带来的不是感恩,而是医疗资源的滥用和专业价值的进一步贬损。
指间巧劲背后的百年传承
事实上,脱臼复位远非表面那般“简单”。脱臼的同时可能伴随骨折,若出现骨折,处理将更为复杂。关于脱臼的诊疗,有一套标准流程。大致步骤如下:患者受伤后前往医院急诊挂号→急诊医生进行初诊,检查受伤部位,轻症者可进行简单复位→如有必要,需拍摄X光片,以确认脱位情况并检查是否存在骨折→医生根据脱臼情况,若需麻醉,则联系麻醉科,由麻醉医生确定麻醉方式→麻醉后进行现场复位,通常仅需几秒钟→根据需要再次拍摄X光片复查,以确定是否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粗略估算,这一过程大约需1小时,若存在骨折等其他情况,时间会更长。
面对如此耗时的工作流程,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不收费合理么?
实际上,脱臼复位的收费标准受多种因素影响。若使用固定物,费用会更高。对于手法复位,费用相对较低,通常在200~1000元。例如,胳膊脱臼手法复位费用多在200~1000元;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费用约在1000~2000元;儿童桡骨小头复位最便宜,为100~300元。而对于手术复位,费用较高,可能需数千元不等。例如,髋关节脱位合并严重髋臼骨折需手术治疗,根据所用内固定物的费用不同,一般费用在4万~6万元。
即使如此,这些费用仍难以体现技术的真正价值。
一位骨科主治医师在某论坛感慨:“为了那3秒的复位,我经历了5年本科+3年规培+200例儿童脱臼实操训练。但现在,我的技术价值被压缩成家长口中的‘扭一下’”。
价值认知的差异化
总有人说,医生徒手几下就将脱臼复位,似乎体现不出什么技术价值,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仿佛是顺手的事,何必收费?有医德的医生根本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收费!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不能忽视医生多年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医生在解决患者问题时,往往需要依赖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任何一种诊疗操作收取适当费用都是合理的,这是对医生多年学习和努力的回报,不应受到质疑。
这样的医疗价值认知差异在国内外对比中尤为刺眼。当国内患者家属为85元账单愤怒时,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数据显示:肩关节脱臼治疗平均费用约1000美元(约7200元人民币),如需麻醉则可能高达8000美元。在足踝专科诊室,拇外翻矫正手术起步价1万元,复杂足形重塑可达8万——这些“明码标价”的技术服务反而少有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初,河北、陕西等多省发布《关于规范中医骨伤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已明确将“手法整复术”等9项服务纳入标准收费体系。
但我想,比制度更需修复的是社会心态——当我们为一杯网红奶茶支付30元毫不迟疑,却为解除孩子痛苦的复位技术讨价还价时,或许该反思:真正的治愈,始于我们理解那85元背后的十年寒窗、百次实训、千年医术传承,然后轻声道一句:“值得。”
编辑丨杨坤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