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会长:当今形势下需更好地发挥医师协会的平台作用
从民间疗法的“偏方奇谈”,到现代医学的规范发展,医疗行业的每一步都裹挟着挑战与机遇。放血疗法治病、草药被随意配伍……这些曾被视作“救命稻草”的古老做法,折射出医疗发展初期的懵懂与无奈。而在当下,血管外科领域同样面临着时代浪潮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下的技术封锁、耗材集采带来的成本压力、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医疗的变革,都在重塑行业生态。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开幕式 陈忠会长
在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AVS 2025)上,陈忠会长作了题为《当今形势下需更好地发挥医师协会的平台作用》主旨报告,他直面行业痛点,以理性洞察与务实思路,为行业破局指明方向,引发全场共鸣。
认清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
陈忠会长指出,血管外科领域挑战重重。国际上,中美贸易战持续发酵,西方世界在先进医疗科技领域的限制打压,使血管外科创新所需的前沿技术和高端耗材获取难度陡增。国内,高低值耗材大范围降价、集采、DRGs医保付费体系全面推广,给高度依赖耗材开展技术的血管外科带来严峻挑战。行业内,操作的规范化、同质化仍需完善,标准和指南亟待更新;AI与大数据时代浪潮袭来,深刻改变临床工作模式,行业需加速适应这一变化。
行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医生工作负荷过重,中心主任普遍反映“从早干到晚,加班是常态,甚至干到晚上12点”,远超8 h工作制,职业风险增加;医院绩效压力与同行竞争,引发行业内卷;公众对医疗期待值持续升高、维权意识增强,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策调整亦带来挑战——集采虽有助于控制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研发热情;临床耗材可选范围受限,影响了诊疗方案多样性和患者救治效果;在新技术、新器械准入滞后于临床需求的背景下,超适应证应用缺乏规范保障,存在伦理与法律风险,建立创新保护机制、完善临床规范体系亟待推进。
不过,挑战中亦蕴含机遇。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红利,国家层面对卫生健康事业空前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此同时,行业整合需求迫切,跨机构协作、医防融合、医工结合等趋势要求更强大的行业组织协调。专业价值回归背景下,对医师专业能力、职业精神、行业自律的要求日益成为共识。数字化赋能为协会高效连接会员、提供服务、传播知识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此外,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虽冲击传统模式,却为诊疗模式创新、服务效率提升提供可能,有望推动行业迈向精准医疗与智慧医疗新征程。
要将这些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动力,同时有效化解严峻挑战,离不开一个具备专业深度和组织效能的行业平台。在此背景下,在血管外科领域,CAVS凭借其独特的组织属性与国家赋权,成为承担这一使命的核心载体。
明确定位:CAVS的核心价值与平台功能
“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CAVS)并下设多个专业学组?”陈忠会长以尖锐提问切入分会定位的深层思考,核心答案在于实现行业所需的“纵向专业管理”——如同临床精准化治疗,对血管外科各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深入管理。他进一步指出,承担此任,CAVS相比医学会具备独特优势:在血管外科领域,CAVS作为二级分会,其组织层级和专业管理深度已显著高于医学会内仅作为三级学组的血管外科学组。更重要的是,国家职能部门已将诸多行业管理任务与专业责任明确赋予CAVS,使其在学科建设中承担更核心的枢纽角色。因此,区别于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横向宏观管理”(如同医院院长抓全院各科室均衡发展,有重点有边缘)的职能属性,CAVS聚焦的正是前述“纵向专业管理”的核心定位,构建五大平台功能:(1)聚合平台:凝聚广大医师,代表行业发声,维护合法权益。(2)赋能平台:提供终身学习、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资源与机会。(3)协同平台:促进跨学科、跨区域交流合作,推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4)自律平台:弘扬职业精神,制定规范标准,维护行业声誉,调处纠纷。(5)沟通平台:搭建医师与政府、社会、媒体、患者之间的理性对话渠道。
“血管外科医师的家园、青年医师成长的摇篮、科学规范培训的基地、继续教育合作的桥梁”——这一成立宗旨需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省级分会层面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以《血管外科规范化培训手册》为基础构建规范化培养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互联网+医疗”标准化建设,拓展血管外科诊疗新场景;针对超适应证应用等行业乱象,以指南更新与质控体系提升标准化同质化水平。
陈会长特别呼吁:CAVS委员们不应仅将职位视为“荣誉”,不应止步于头衔认可,更需着眼于如何在专业领域中切实肩负使命——这种以责履职的主动作为,才是激活协会平台效能的核心要义。
发力方向:发挥平台作用的关键路径
在明确分会定位的基础上,如何将平台价值转化为行业动能,陈忠会长提出4大实施维度。
1.强化“代言人”角色,提升行业凝聚力与影响力: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政策出台及涉医舆情中,CAVS需代表医师群体,以理性、专业、权威的声音,反映临床实际情况、切实诉求,提供相关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借助媒体沟通、政策解读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医学复杂性,弘扬医师职业精神,重塑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尊重与信任。
2.打造“赋能引擎”,驱动医师专业能力持续升级:全力推进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原计划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受疫情及审批流程影响暂缓推进。陈忠会长强调“不能再等”,决定转变思路——在北京、上海等地联合高校与医院资源启动区域性试点,以《血管外科规范化培训手册》《规范化诊疗专家共识》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引,明确不同层级医师准入要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地方先行先试的成效为支点,推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最终落地。同时配套开发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等创新模式,从制度机制与技术应用双维度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率。
3.当好“协同枢纽”,促进资源整合与行业协作:加强与政府等部门沟通,促进与院校、企业等合作,争取资源。推动医院、医师间技术帮扶和多学科协作,制定行业规范,提升诊疗水平。联合开展标准化培训与认证,举办学术会议,促进行业交流。参与“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制定,引导新技术的合理应用。
4.筑牢“自律基石”,弘扬职业精神与构建和谐生态:选择和树立先进典型,讲好医师故事,传播正能量,重塑尊重医卫的社会风尚。开展医患沟通培训,参与医疗纠纷预防调解并提供专业评估;同时普及医学知识,增进医患理解。完善执业行为规范,强化行业自律,确保诊疗行为合法合规开展。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