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药物更新,月内2款新药上市!或将冲击现有一二线治疗?
失眠是一种复杂的睡眠障碍,我国成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其中慢性失眠(≥3个月)患者占比超60%。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及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ZDs)虽能快速缩短入睡潜伏期,但长期使用易引发三大瓶颈:①耐药性(3~6个月疗效显著下降);②依赖风险(突然停药后戒断反应发生率约25%);③日间功能损害(次日嗜睡、注意力下降等残留效应发生率超40%)。临床亟需更安全、精准的新型治疗选择。近期,两款基于食欲素受体拮抗机制的药物(达利雷声和莱博雷生)相继获批上市,为慢性失眠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达利雷声
2025年6月20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盐酸达利雷生片上市,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成人失眠患者。
2.莱博雷生
2025年5月27日,莱博雷生片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失眠,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在全球范围内,莱博雷生已经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表1 新药对比
目前,失眠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大多存在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反弹性失眠等问题,长期使用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
表2 常见药物优缺点整理
莱博雷生与达利雷生的上市,可能为当前睡眠障碍治疗领域提供新的干预选择。作为新型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二者在药理机制上突破了传统睡眠调节药物的作用路径。从疗效特征来看,相较于现有主流治疗药物,这类化合物展现出更优的受体选择性抑制特性。
此外,这两款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也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莱博雷生口服给药后吸收迅速,1~2 h内达到血浆峰浓度;达利雷生的终末半衰期约为8 h,能够在整个夜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同时减少对次日日间功能的影响。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