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慢性手部湿疹(CHE)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病,虽不危及生命,但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然而,目前CHE在临床中仍然面临多方面未满足的需求,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患者健康意识不足、治疗选择有限等。
■ CHE分类标准不统一,严重程度评分量表临床使用率低
CHE临床特征、病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危险因素异质性大,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由于皮损形态学特征无法可靠反映病因且可能随时间演变,基于形态学的分类体系其临床指导价值存在局限性,现行分类多基于病因学。国内专家按病因将手部湿疹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手部湿疹,其中外源性手部湿疹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接触性荨麻疹(CU)/蛋白接触性皮炎(PCD),内源性手部湿疹包括特应性手部湿疹(AHE)、内源性水疱型手部湿疹、内源性角化型手部湿疹。国外专家建议将手部湿疹分为病因型、临床型和混合型3类,病因型包括ICD、ACD、AHE、CU/PCD;临床型包括角化过度型手部湿疹、急性复发性水疱型手部湿疹、钱币状手部湿疹、指端皮炎;混合型指同时存在多种病因及临床亚型,如ICD合并AHE等。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对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至关重要。虽然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严重程度评分工具,如手部湿疹严重指数(HECSI)评分量表、研究者/医生总体评估(IGA/PGA)量表、手部湿疹生活质量问卷(QOLHEQ)等,但尚未形成公认标准,不同研究和临床试验使用的严重程度系统各异,其主要问题在于疾病形态多样性和分类系统混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61.9%的美国、加拿大儿科皮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并未使用任何评分工具对儿童CHE进行评估。因此,亟需统一手部湿疹分类标准,进一步开发实用性强的严重程度评分工具。
■ 患者健康意识不足,增加疾病负担并恶化预后
CHE作为一种具有多因素病因的常见皮肤病,其防治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刺激物和过敏原、使用润肤剂与治疗药物等。若患者健康意识不足,则可能降低治疗依从性,继而增加疾病负担并恶化预后。荷兰一项大样本队列研究发现,近1/4的CHE患者存在健康意识不足,近1/2患者从未或极少与医生讨论自身病情,近40%患者从未或极少主动收集医疗信息,该研究结果表明,相当比例的CHE患者可能因健康意识不足而面临诊疗障碍。值得指出的是,超半数的CHE患者与职业接触相关,多见于长期接触机械润滑油、有机溶剂的工人,频繁洗手、接触消毒剂的医务人员,长期接触洗涤剂、长期湿水的家庭主妇,接触洗发水和染发剂的理发师以及接触水泥等材料的建筑工人等。因缺乏对手部湿疹的认知,患者持续接触过敏原/刺激物,导致手部湿疹反复发作、恶化,甚至在面临失业风险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仍旧继续从事相关职业。
■ 治疗选择有限,缺乏长期控制症状的有效方法
CHE治疗选择有限,现有治疗方案多为适应证外使用,缺乏疗效及安全性证据。CHE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及系统药物治疗,其中外用糖皮质激素(TCS)、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局部治疗常用药物,维A酸类药物为系统治疗常用药物。值得注意的是,TCS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皮肤萎缩等,不可长期使用TCS治疗。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虽对CHE显示一定疗效,但其单独使用似乎不足以有效控制手部湿疹症状。阿利维A酸是被多国批准用于CHE治疗的全身性药物,但研究数据显示阿利维A酸存在致畸性、皮肤干燥、唇炎、肌痛、头痛、自杀倾向及血脂异常等不良反应,使其难以长期使用。
■ 小结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