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单凭BIS评价麻醉深度?太局限了!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06-27 10:14:43

同一患者,同一麻醉方案,不同手术,麻醉深度一样吗?

我们先抛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个人身体状况差异,理想状态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样。

麻醉深度是麻醉药物的抑制与伤害性刺激的激惹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取决于手术刺激、催眠药和镇痛药3个因素。手术刺激增强和药物不足均可引起麻醉深度和意识水平变化。

那么该如何监测麻醉深度?指标有哪些?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麻醉深度监测发展史

麻醉深度监测的概念来源于乙醚麻醉。1937年居德尔(Guedel)发表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根据横纹肌张力为主的体征(肌张力、呼吸形式和眼征)分为4期:第1期为痛觉消失期;第2期为谵妄期;第3期为外科期(又分为4级);第4期为延髓麻醉期。

肌松药出现后,乙醚麻醉分期失去了意义。随着吸入麻醉药的应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概念出现,指一个大气压下50%患者对手术切皮刺激无体动反应的呼气末麻醉药浓度。

采用单一参数量化麻醉深度的概念在使用单一吸入麻醉药进行麻醉时仍有意义。例如,临床上行单一的异氟烷吸入麻醉时,通过监测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可以判断麻醉深度。现代全身麻醉多为镇痛药催眠药和肌松药的联合使用,各药物使用剂量相对独立,单一参数不足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全身麻醉深度的概念在现代麻醉下受到了挑战。

基于麻醉目标的麻醉深度监测

迄今为止尚无公认的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但临床麻醉中有已达成共识的临床麻醉目标,即无意识无痛、肌松和自主反射稳定等以各临床麻醉的目标点为标准评价监测指标的效能,为麻醉深度监测带来可行性。但这些临床目标点的生理来源具有异质性,不能成为一个统一实体,监测一个目标点很有效的指标不能用于另一个目标点的监测,或监测效能很弱。这些监测指标只能局部反映麻醉深度,各个成分如催眠、应激反应抑制和肌松必须同时监测,才能保证达到临床麻醉目标。

以各临床麻醉的目标点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意识和/或镇静水平主要是量化脑电图监测,常用双频谱指数(BIS)、熵指数、纳尔科特伦德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听觉诱发电位等;监测伤害性刺激反应有体动反应、心血管反应、内分泌反应、心率变异性、末梢灌注指数、手术应激指数等。

传统临床体征监测(仍然重要!)

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心律是基础,麻醉过浅可能导致升高/增快,麻醉过深可能导致降低/减慢。

体动反应:在未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体动是麻醉过浅的强烈信号。

自主神经反应:出汗、流泪、瞳孔变化(但受多种药物影响)。

呼吸:呼吸频率、模式、潮气量(自主呼吸时)。

眼征:眼睑反射、眼球运动(受肌松药影响)。

实践中如何优化麻醉监测

所有客观监测设备都有其局限性和影响因素。没有一种设备能100%杜绝术中知晓或避免麻醉过深。客观监测设备(如BIS、熵指数等)的数值必须与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刺激强度、用药情况以及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依赖一个数值。

目标范围:对于大多数全麻手术,维持BIS/熵指数/NI/PSi等在40~60,被认为是降低术中知晓风险同时避免过度抑制的合理范围。但这并非绝对,需个体化调整。

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危重患者等,可能需要调整目标值或谨慎解读结果。

经济与实用性:设备成本、电极费用、操作的便捷性也是临床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原始EEG仍有价值:虽然参数化指数方便直观,但学会识别基本的原始EEG模式(如爆发抑制、癫痫样活动)在特定情况下(如深低温停循环、神经外科手术、怀疑癫痫)非常重要。

了解设备局限性:熟悉所用设备的干扰源(电刀、肌电、体温、特殊药物)和禁忌证(如颅骨缺损、严重头皮损伤)。

总结

意识和/或镇静水平的监测指标还不能明确判断针对每个患者意识清醒和意识消失的界限。预防术中知晓和避免术中不良事件的回忆(遗忘)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组成。因此,麻醉深度监测旨在:在意识水平方面做到确保无知晓;在镇痛水平方面做到确保无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确保肌松。此外,精确给予适量麻醉药、减少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或出院时间,降低术后死亡率,对麻醉深度的精确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