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对话冯莉教授:科技不仅是医生的助手,更是点亮癫痫患者生命之光的钥匙丨世界癫痫关爱日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06-27 16:56:50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为核心特征,常导致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及国家脑科学领域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持,我国癫痫诊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时代背景下,科技正为我们全面赋能,从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患者全程管理与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重塑癫痫防治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2025年6月28日是第19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宣传主题为“科技助力,共创未来”。神经时讯特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冯莉教授围绕“科技赋能癫痫防治”主题展开对话。


科技赋能:重塑癫痫监测与预警体系




癫痫作为神经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在于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导致的反复痫性发作。传统诊疗模式高度依赖临床症状学观察与间歇期脑电图检查,但受限于患者发作形式的多样性与脑电信号采集的局限性,发作早期症状捕捉与癫痫发作类型的精准分型面临诸多挑战。冯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癫痫发作时,患者常因意识丧失无法提供有效信息,其照料者或旁观者的描述多集中于全身抽搐、双眼上翻、大小便失禁等表象,信息量非常有限。因此,借助科技辅助手段全面、准确记录发作时的症状、电生理及其它生理指标,能有效补充患者及目击者关键信息提供的不足,为癫痫专科医生的临床诊断和发作类型分型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正如冯教授所说,癫痫发作的瞬时性与不可预测性,使得患者本人在发作期往往丧失意识反馈,而目击者的描述常存在滞后性与主观偏差。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以脑电监测头环为例,其无导联膏设计的柔性电极可突破传统24小时脑电监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长程动态记录捕捉异常放电的概率明显提高。冯莉教授表示:“这类设备通过蓝牙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患者移动终端,结合AI算法自动标记疑似发作事件时脑电数据,能够显著提升异常放电的检出效率。”

在癫痫发展预警机制探索方面,尽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的自主神经监测设备(如腕带)的阳性率相对高一些,但针对失神发作(Absence seizure)等非运动性发作的预警仍是技术难点。“当前腕带式预警设备多基于肌电、皮肤交感神经反应、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对于失神发作这类不伴明显运动症状,或自主神经影响较轻微的癫痫发作,其阳性预测率仍偏低。未来需结合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优化,以减少癫痫发展事件引发的意外伤害或不良后果。”冯莉教授进一步表示,“此外,如何将院外监测数据与医院平台有效链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挖掘海量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实现更精准的预警、更科学的病情评估及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是未来需要重点攻克的方向。”


智慧管理:AI驱动用药依从性与全周期闭环管理




癫痫作为需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密切相关。冯莉教授坦言:“漏服或者不规范停药会严重影响患者体内抗癫痫发作药物的血药浓度,可能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甚至引发丛集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的风险,增加癫痫猝死及发作导致的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加。因此,提升用药依从性对患者病情控制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实践中,药物漏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患者因担忧药物肝肾不良反应,病情稍有控制便动起减药念头。尽管当前癫痫科普工作已较为细致,但传统观念的扭转并非一朝一夕,患者自行减药、漏服等问题依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癫痫发作失控与患者自行减药、漏服行为直接相关。针对这一痛点,智能药盒与用药提醒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或许能为破解这类难题提供新路径。据冯教授表示:“未来可开发类似‘用药助手’的智能系统,患者通过扫码即可咨询用药相关问题,系统将推送精准解答(包括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缓解用药焦虑;同时,系统可通过物联网芯片实时监测药盒余量,并联动手机、手表等多终端触发用药提醒;此外,结合患者用药大数据分析,医生能动态掌握治疗反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最终形成‘监测-反馈-干预’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癫痫全周期闭环管理。”

在提升癫痫诊疗效能的同时,冯莉教授特别呼吁关注癫痫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在神经科学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我们更要警惕‘只见病不见人’的倾向——医学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对患者作为‘人’的完整关怀中。实际上,癫痫患者最需要的不仅是疾病本身的控制,更是通过自身努力重塑生活信心的过程,以及照料者、社会大众对其人格的尊重与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共同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冯莉教授对癫痫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充满期待:“当科技真正融入人文关怀,我们不仅能预测疾病发作、优化治疗,更能帮助患者打破社会偏见,实现从‘被关爱’到‘被尊重’的本质跨越。”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全社会构建包容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癫痫患者在科技进步中共享美好生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癫痫中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神经病学学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癫痫方向先后三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的资助,是国内最规范的癫痫诊疗中心之一,为湖南省首个亚洲癫痫学会和亚洲神经科脑电图医师资格、首个全国脑电图学专业高级水平资质获得单位,为首批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培训基地、首批中国抗癫痫协会综合癫痫中心,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湖南省癫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癫痫临床、诊疗、转化医学、科研创新等方面成果突出,其综合实力位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癫痫中心设立癫痫专科门诊、癫痫疾病联合门诊、癫痫专科病房、癫痫疾病多学科专家讨论会(MDT),形成了规范化的癫痫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心整合神经内科癫痫亚专科、小儿神经专科、功能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PET中心、临床药理等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开展围绕儿童癫痫脑病的遗传病因及发病机制、癫痫多模态影像学研究、癫痫及共病的诊治及预防、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切实推动我国癫痫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水平。

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亚专科肖波教授、功能神经外科杨治权教授、小儿神经专科尹飞、彭镜教授等所带领的癫痫中心团队近5年来成绩斐然,癫痫相关研究获得第十七届湖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2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获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湖南省杰青2项。牵头制定癫痫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指南5篇,发表癫痫相关SCI论文100余篇,其中IF大于5.0的60余篇。

本中心在提高癫痫疾病的基层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水平的同时,也实现了区域内癫痫疾病的协作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基层癫痫疾病诊疗服务的传帮带,不断扩大本中心影响力。通过专科联盟建设、远程医疗会诊等,协助解决癫痫方面疑难重症问题,通过培养进修医师、讲学授课、开办学习班等形式进一步规范癫痫诊疗流程。中心多次牵头主办国家级会议及专科论坛、省级会议等,提高癫痫诊治的规范化水平, 为广大癫痫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极大提升了湖南省癫痫临床与学术水平在区域内及全国的影响力。



冯莉教授.png

冯莉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湖南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杰青。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癫痫学组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精准医学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青委会主委。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编辑部常务副主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Epilepsia等国外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获湖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参编神经病学教材3部,专著2部,以执笔/通讯参与癫痫疾病的指南编写2部,专家共识3部。

审稿专家|冯莉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