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2025全国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6月28日,骄阳似火的北京迎来一场学术盛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2025全国学术会议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会议汇集了国内麻醉学、超声影像学、急危重症医学等领域的权威学者同台论道,探讨经食管、经胸心脏超声精准评估及动态监测、外周超声引导治疗及介入手术超声多模态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推动围术期超声技术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建设、创新性临床应用探索及多中心协作研究,全面提升临床服务效能,为实现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医疗质量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幕式由龚俊松教授、石晟教授主持。莅临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法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敖虎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超声影像中心麻醉中心副主任段福建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朱斌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超声影像中心副主任朱振辉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科&超声科主任李天亮教授和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麻醉、危重症超声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开幕式致辞
敖虎山教授(线上)在致辞中强调,当前超声医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与超声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分析海量超声数据,精准识别病变特征,大幅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率。智能超声机器人可以实现实时扫查,有效缓解基层超声医师短缺问题。远程超声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患者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水平的诊断服务。基于此,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搭建了超声交流平台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他表示,相信在段主委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分会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同时也期待超声医学与麻醉学深度融合,打造医学领域的特色标杆。
潘湘斌教授(线上)在致辞中指出,超声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在超声引导介入技术诞生后,已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升级为兼具治疗功能的核心设备。如今,超声医生深度参与手术,培训体系也为其职业发展开辟了全新方向。需要强调的是,超声引导技术并非单一的操作技巧,而是一种方法论革新。纵观医学发展史,影像学技术的突破始终是学科发展的基石。超声引导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传统医学难题的“降维打击”。当下,超声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人工智能、穿戴设备、超声治疗等新领域拓展。期待与各位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前沿技术,推动超声医学迈向新高度!
段福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超声技术备受关注,不同学科“争相应用”的背后,正是其优越性的体现。过去,超声以经济实惠、影像支持强大著称,尤其在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评估上无可替代;如今,超声引导与可视化技术融入临床与手术,催生出一系列创新诊疗方法,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超声操作的复杂性极具挑战,如何让不同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能够高效地掌握这项技术,并安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次大会内容丰富,涉及超声在手术辅助、心脏病理、麻醉重症等多领域的应用。相信参会者必将收获满满。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段福建教授在题为《智能化超声培训系统的探索与展望》的报告中,分析了传统超声培训的局限,展示了智能化系统如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智能反馈,突破时空限制,提升超声学习效率。这一创新为标准化、个性化超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朱斌教授以《心腔超声技术新进展-从3D到人工智能》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详细阐述了超声技术从2D至3D的演变,并介绍了AI在图像识别和自动分析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提升了心腔结构与功能的评估精度,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复杂病例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彰显了技术融合对学科发展的推动力。
朱振辉教授在题为《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全治疗周期应用》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超声心动图在HCM诊断、评估和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朱教授强调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可及性、便捷性、无创无辐射、性价比高和检查的全面性。同时,他也指出了超声心动图在图像质量上对声窗的依赖以及特异性不足的缺点。在临床应用中,超声心动图能有效指导HCM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管理的精准性。
李天亮教授在《超声在卵圆孔未闭诊疗中的应用》中指出,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等技术,可精准识别卵圆孔未闭(PFO)及分流。仪器合理调节、右心声学造影,对评估右心功能与分流量至关重要,TEE/cTEE是PFO诊断“金标准”,在封堵术前后评估及术中监测均有重要价值。
葛亚力教授的报告《右心辅助,再获新生》,通过一例LVAD植入后右心辅助装置植入病例,详细展示了从术前评估与调整、术中处理到术后右心问题的治疗路径,突出了右心衰评估在左心辅助中的重要性,为右心疾病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莉教授带来了《“贴心”才能“知心”——心脏超声在围术期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精彩报告。王教授指出,心脏超声是麻醉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超声心动图具备安全性高、时空分辨率出色、便携性强、操作简便等优势,堪称麻醉医生的“可视化听诊器”。同时,她强调麻醉资质的发展正朝着精准化、实时化、AI智能化及3D/4D技术普及化迈进,以适应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化诊疗需求。
TEE和TTE学术模块
赵亮教授在题为《TEE在HCM手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报告中,围绕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诊断、治疗及麻醉管理,强调麻醉医生需深刻理解血流动力学病理机制,精准预测麻醉操作与药物风险,实时识别血流动力学恶化征象,实施个体化、目标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并客观评估干预效果与手术并发症,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宋锴澄教授带来了《心脏恶性肿瘤手术的麻醉管理》精彩报告。宋教授结合心脏恶性肿瘤手术特点,探讨其麻醉管理要点,以及超声如何辅助评估心脏功能、肿瘤累及范围,为麻醉方案个性化设计与术中安全保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周金锋教授在题为《从病例中学习和实践TEE辅助临床决策》报告中,通过典型病例复盘,展示了TEE如何通过捕捉心内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波动等关键影像信息,辅助识别潜在风险、优化手术决策,并阐述了TEE辅助临床决策的实践路径,为急诊手术及高危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提供了可视化决策支持。
褚媛媛教授在题为《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超声心动图如何评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范围及心功能改变,从静态图像分析到动态功能监测,构建冠心病超声诊断体系。
李贺教授在题为《TEE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报告中,聚焦心血管外科手术,解析TEE在术前评估、术中监测瓣膜功能、心内结构修复效果等方面的应用,为手术精准实施与质量把控提供超声视角支持。
吴勤教授在题为《人工瓣膜的超声评估》的精彩报告中,详细讲解了超声在评估瓣膜形态完整性、功能有效性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中的应用,从识别瓣膜反流、瓣周漏等常见问题,到监测远期瓣膜功能演变,为人工瓣膜全周期管理提供了超声诊断思路。
重症超声/外周超声学术板块
范坤教授以《保留肩关节运动功能的神经阻滞技术创新与探索》为题,深入剖析了神经阻滞技术创新路径,针对肩关手术特点,从精准定位神经靶点、优化药物扩散模式等角度,为麻醉方案设计与术后肩关节运动功能保护筑牢基础,开拓临床实践新思路。
崔明珠教授在题为《超声在椎管内穿刺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超声技术在提高穿刺精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清晰展示椎管解剖结构,并实时引导穿刺针路径,有效规避传统盲穿的风险,还指出了超声定位穿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快速获取最佳超声图像的技巧,为临床操作提供宝贵的指导经验。
王云教授带来了《超声辅助麻醉决策的案例实践》精彩报告。王教授聚焦围术期实际场景,以特殊时段的处理为切入点,强调超声技术助快速应对出血等问题、支撑精准决策,同时指出麻醉会诊及围术期与外科沟通需明确患者状态、风险等结论,助力外科精准决策,为优化围术期流程、提升救治效率提供实用思路。
汪炜健教授带来了《目标导向的床旁超声应用和进展》精彩报告,汪教授通过几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以重症患者床旁监测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超声技术如何紧密围绕休克、呼吸衰竭等重症领域的核心问题发挥作用。在面对休克患者时,超声能够实时、精准地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动态指导液体复苏的时机、剂量和速度,避免液体过负荷或复苏不足的情况发生;对于呼吸衰竭患者,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以及呼吸肌的功能状态,从而为呼吸支持的方式和参数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临床意义上看,这种目标导向的床旁超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重症救治的效率。
王春耀教授在题为《事无巨细,大道至简——基于超声的ECMO精细化管理》的报告中,深入且全面地阐述了超声技术在ECMO精细化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超声对ECMO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实时、精准评估,包括心脏功能、血管通路的监测等;还介绍了超声在调整ECMO参数、发现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策略与技巧,为ECMO治疗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邱郁薇教授带来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1例》报告,通过全面剖析病情发生机制,指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择期肺部手术时面临较高心肺并发症风险,其中心肺交互作用异常是导致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关键因素。该病例为临床提供了重要警示:术前需通过心脏超声与肺功能联合评估进行风险分层,术中及术后应强化心肺功能监测,以优化围术期肺保护策略,降低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板块
王晶教授围绕《二尖瓣反流缘对缘手术术前筛查要点:来自指南的建议》展开讲解,紧扣最新指南要求,从患者适应证、反流机制判断、瓣膜解剖结构评估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术前筛查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规范的术前筛查路径,有助于精准筛选合适患者、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提升二尖瓣反流缘对缘手术整体质量意义非凡。
科雨彤教授带来了《二尖瓣TEER手术之高手进阶:交界病变的手术艺术》精彩报告。科教授聚焦二尖瓣交界病变这一复杂棘手状况,深入探讨超声凭借高分辨率优势,精准且精细呈现病变细微结构、病理特征,为制定精准手术策略提供关键依据,助力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段福建教授带来了《二尖瓣TEER手术之高手进阶:钙化患者的选择与处理》精彩报告。段教授指出,对于钙化程度较轻且解剖结构适合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M-TEER技术。然而,目前关于钙化程度的量化标准尚未统一,缺乏一个明确的CT钙化评分阈值来指导手术决策。此外,对于严重钙化的患者,是否应优先选择外科手术或经导管置换,也存在着争议。因此,多学科团队决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长期结局数据仍然缺乏,现有研究的随访时间大多≤2年,因此需要更长期的验证。
雍永宏教授在题为《TEE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中,详细讲解了TEE在左心耳封堵术全流程的关键价值,即术前精准测量左心耳形态参数、评估血栓形成风险;术中实时引导封堵器械精准释放,动态监测封堵效果,为手术安全、高效开展筑牢“可视化防线”。
冯杰莉教授带来了《TAVR手术的评估焦点:瓣周漏》精彩报告。冯教授聚焦TAVR术后高发的瓣周漏这一棘手难题,深入剖析超声在术前精准评估瓣膜形态、尺寸匹配度,以及术后及时监测瓣周漏发生情况、程度的应用要点,为TAVR手术质量管控提供关键依据,助力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于晖教授带来了《围术期TAVI手术并发症管理》精彩报告,围绕TAVI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管理,通过一个个超声应用案例,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并发症的成因、表现及应对要点,为临床医生在手术操作中精准识别、有效预防与处理并发症,提供了极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宝贵经验。
超声WorkShop
6月29日上午,会议聚焦“超声Workshop”,同步开展3场实操工作坊,为超声从业者提供“理论+动手”的深度学习场景。
在“TEE和TTE Workshop板块”,段福建、宋毅、谢育婷、刘广宇等专家围绕TEE与TTE的核心操作展开现场教学,并结合临床案例指导学员掌握关键技巧,确保理论与实操深度融合。
在“重症超声/外周超声Workshop板块”中,张军伟、王鹏、惠越、王璐、高宇晨等专家紧扣急危重症与外周血管疾病的超声快速评估需求,深入讲解“快速扫查流程”“关键征象识别”等实用技能,强化“即学即用”的临床思维。
在“结构性心脏病Workshop板块”中,龚俊松、赵星、赵莹、孟庆龙等专家围绕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展开技术分享,为复杂结构性心脏病的多模态诊疗提供解决方案。
三场工作坊以“小范围、强互动”为特色,通过设备实操、病例模拟、专家带教等环节,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超声技术的核心要点。
本次大会汇聚了麻醉学、超声影像学、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TEE和TTE、重症超声/外周超声、结构性心脏病等学术板块展开深入探讨。会议以多学科融合为依托,将前沿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旨在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方位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突破,不断开拓学科发展新局面。相信这场学术盛会的成功举办定能激发与会嘉宾思想碰撞,拓宽学术视野,共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的崭新发展蓝图。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