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重磅新规:电子病历管理进入“全链条追责”时代
2025年6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继2017年《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后,针对医疗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又一重要政策。此次更新不仅是操作流程的优化,更是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的全面升级。
医院担主责
权限管理成核心防线
《通知》最醒目的是将电子病历安全责任直接落实到医疗机构。
· 权限管理精密化:《通知》要求建立“分级分类访问控制”,临床、教学、管理人员将拥有截然不同的数据权限。明确临床诊疗、教学、管理等相关人员分级访问权限和时限,行政人员查看病历的范围将受到严格限制。权限与岗位深度绑定,并设置明确时限,权限清单需定期审核更新。
· 追责机制刚性化:电子病历管理正式纳入医护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一旦发生违规操作或信息泄露,追责将直接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纪检部门的监督职能被重点强化,严防权限滥用。
· 应急响应制度化:医院必须建立电子病历泄露的专门处置流程。发生就医相关舆情时,系统能立即封存相关人员信息,阻断无关访问和传播。
未来,医院或将重新梳理权限分配逻辑,过去粗放的“能看全看”模式行不通,权限必须精确到人、到岗、到时。
全程留痕、严防死守
医护操作进入“透明时代”
《通知》对电子病历使用过程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管控。
· 操作全程透明化:系统必须完整记录每次操作痕迹、时间和操作者身份。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让任何一份流转中的病历都能追溯操作源头。医生修改医嘱、护士执行记录,每一步操作都自带“电子指纹”。
· 人员管理无死角:不仅医院内的编制临床医生,见习医生、进修医生等短期人员使用电子病历前也必须完成专项培训,权限严格限定在学习时长和范围内。外部服务商访问系统需签订保密协议,并接受医院全程监控。
· 数据流转闭环化:医院对外共享病历时需严格审批授权;接收外部病历时,必须验证来源合法性并建立完整使用日志,确保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全程可查。
以往电子病历更关注系统功能是否强大,现在或许安全审计才是首要指标。在新的规定下,再无“隐形操作”的空间,医护人员要尽快适应每一步操作都被记录的环境。
监管利剑高悬
智慧医院建设迎来安全新标尺
《通知》提到,省级卫生健康部门需将电子病历规范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评估指标,直接影响医院等级和声誉。地方卫生健康部门需开展常态化监测评估,督促医院将政策落地。电子病历安全成为智慧医院建设的“安全地基”,技术再先进,若无法保障信息安全,智慧医院建设将一票否决,电子病历安全已成为医疗质量的“生命线”。
对医护人员的现实影响:
· 操作更规范:医护人员需更严格遵守权限和流程,随意查阅非直接相关患者病历的时代结束。
· 责任更明晰:个人账号专人专用,对自身操作负责,安全意识需内化为职业习惯。
· 学习新要求:全员需参与电子病历安全和规范使用的专项培训,新人、短期人员是培训重点。
· 环境更安全:制度与技术双重保障,降低了信息泄露风险,也保护了医护自身职业安全。
此外,《通知》的深层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它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医患信任关系。在信息高度互联的今天,患者将最私密的健康信息托付给医疗机构,这份信任弥足珍贵却又异常脆弱。未来,或许通过构建严密的制度框架和技术防线,可以将这份抽象的信任转化为可验证、可执行的安全承诺。
您在工作中是否经历过电子病历使用的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与思考~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