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专访 | 张睿教授:IgA肾病诊疗进展与科普教育策略——精准分层、综合施策、医患共管

来源:
医路肾康
2025-07-01 14:22:22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格式,请更换浏览器。

IgA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该疾病以肾小球内IgA沉积为特征,常导致血尿、蛋白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据统计,约40%的IgA肾病患者在确诊后的20年内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进行治疗。在此背景下,医路肾康邀请。在此背景下,医路肾康特邀珠海市人民医院张睿教授,谈一谈IgA肾病的管理现状与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参考。

图片

珠海市人民医院张睿教授

问题1

IgA肾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肾活检是其诊断“金标准”。请问目前肾活检在IgA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优化?

张睿教授:2024版KDIGO指南明确建议:所有尿蛋白≥0.5g/d(或等效值)且无禁忌证的成人患者应尽早行肾活检。这一修订突破了既往以蛋白尿>1g/d为活检阈值的限制,旨在通过早期病理诊断(如牛津分类MEST-C评分)实现精准风险分层,从而干预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病程。

目前,肾活检仍是确诊IgA肾病的唯一方法,但肾活检属于有创性操作,存在特定禁忌证:例如无法纠正的出血倾向(如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孤立肾;肾脏形态/位置异常;无法配合操作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终末期肾病(肾脏萎缩且病理价值有限)。

因此,开发用于IgA肾病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是优化临床流程的迫切需求。

问题2

针对IgA肾病的治疗,目前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量哪些关键因素?

张睿教授:2024版KDIGO指南针对存在进行性肾功能丧失风险的IgA肾病患者,更新了治疗目标与策略。目前指南明确,治疗的核心目标是使患者余生肾功能丧失率降低至每年≤1 mL/min,以延缓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为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经临床验证、可指导临床决策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为尿蛋白排泄量,建议将其严格控制在0.5 g/d(或等效值)以下,理想目标为≤0.3 g/d(或等效值),以减少肾单位丢失的驱动因素。
与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的治疗策略更显积极。旧版指南曾建议,对经3个月优化支持治疗后尿蛋白仍>1 g/d的患者,才考虑启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而新版指南则强调,对所有存在进行性肾功能丧失风险的IgA肾病患者,需同时采取“病因特异性治疗”与“优化支持治疗”的双重策略。病因特异性治疗聚焦于IgA肾病特异性的致病机制,包括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制剂、传统全身糖皮质激素,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方案,如中国患者适用的吗替麦考酚酯(MMF)、羟氯喹,日本患者适用的扁桃体切除术等。优化支持治疗则进一步扩展,除生活方式调整(饮食限钠、戒烟、体重控制、适当运动)及早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应用外,新增了近年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抑制剂和双重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DEARA),以全面管理肾单位丢失的普遍后果。
这一更新体现了对IgA肾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及治疗手段的多元化进展,强调早期干预与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路径。 

问题3

在IgA肾病的治疗中,免疫调节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请问目前免疫调节治疗的应用现状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以优化免疫调节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张睿教授:回肠末端缓释布地奈德制剂通过靶向肠道淋巴组织,特异性抑制黏膜IgA合成,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降低致病性IgA和IgA免疫复合物水平的药物。2024版KDIGO指南明确推荐布地奈德用于存在进行性肾功能丧失风险的IgA肾病患者,建议治疗疗程为9个月,以延缓疾病进展。 
在布地奈德不可及或患者无法耐受的情况下,指南建议对存在进行性肾功能丧失风险的IgA肾病患者,在充分评估毒副作用风险后,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m²、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肥胖、潜伏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未控制的精神疾病、骨质疏松及白内障等,可采用有限疗程的低剂量全身糖皮质激素方案,并联合预防性抗菌治疗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中国IgA肾病患者,临床实践显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MMF可进一步优化疗效。中国三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研究,均证实MMF联合低剂量激素可显著减少蛋白尿并延缓eGFR下降,同时减少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这一联合方案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目前,多项针对IgA肾病的新型疗法已完成或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其中,靶向补体旁路途径的B因子抑制剂伊普可泮和内皮素拮抗剂阿曲生坦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IgA肾病治疗。此外,靶向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单克隆抗体或APRIL/B细胞活化因子双靶点药物在Ⅲ期临床试验中亦展现出积极疗效,未来有望为IgA肾病患者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尤其在阻断IgA肾病特异性致病机制方面取得突破。随着新药研发的推进,IgA肾病的治疗格局将进一步优化,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问题4

科普教育在提高公众对IgA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您认为科普教育在IgA肾病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普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张睿教授:Ig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患者平均确诊年龄约40岁,且亚太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及其他地区。疾病进展风险不容忽视:15%~20%的IgA肾病患者10年内、30%~40%的患者20年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即便尿蛋白<1 g/d的“低风险”患者,10年内肾衰竭风险仍高达30%。

临床实践中,IgA肾病患者常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疾病认知不足,早期症状隐匿(如单纯镜下血尿、轻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因忽视病情延误治疗;二是心理负担过重,对“慢性病终身管理”缺乏认知,对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过度担忧,易陷入焦虑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加强科普教育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建议通过多渠道协同科普,兼顾深度与广度。利用门诊、病房、肾友会及义诊等形式开展深度沟通,但需注意时间限制,优先聚焦核心问题;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扩大传播范围,但需避免信息碎片化,建议以系列化、结构化内容呈现。此外,科普过程中需规避两大误区,避免“纯医学讲座”模式,减少专业术语堆砌;避免过度简化,确保信息准确性。

IgA治疗需医护患共同努力,医护建议侧重教育技巧;患者侧重行动指南,医患共同决策,避免单方面说教。希望通过多种科普教育形式,把IgA肾病患者管理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