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睿教授:IgA肾病诊疗进展与科普教育策略——精准分层、综合施策、医患共管
IgA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该疾病以肾小球内IgA沉积为特征,常导致血尿、蛋白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据统计,约40%的IgA肾病患者在确诊后的20年内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进行治疗。在此背景下,医路肾康邀请。在此背景下,医路肾康特邀珠海市人民医院张睿教授,谈一谈IgA肾病的管理现状与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参考。
珠海市人民医院张睿教授
问题1
IgA肾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肾活检是其诊断“金标准”。请问目前肾活检在IgA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优化?
张睿教授:2024版KDIGO指南明确建议:所有尿蛋白≥0.5g/d(或等效值)且无禁忌证的成人患者应尽早行肾活检。这一修订突破了既往以蛋白尿>1g/d为活检阈值的限制,旨在通过早期病理诊断(如牛津分类MEST-C评分)实现精准风险分层,从而干预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病程。
目前,肾活检仍是确诊IgA肾病的唯一方法,但肾活检属于有创性操作,存在特定禁忌证:例如无法纠正的出血倾向(如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孤立肾;肾脏形态/位置异常;无法配合操作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终末期肾病(肾脏萎缩且病理价值有限)。
因此,开发用于IgA肾病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是优化临床流程的迫切需求。
问题2 针对IgA肾病的治疗,目前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量哪些关键因素? 问题3 在IgA肾病的治疗中,免疫调节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请问目前免疫调节治疗的应用现状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以优化免疫调节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问题4
张睿教授:Ig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患者平均确诊年龄约40岁,且亚太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及其他地区。疾病进展风险不容忽视:15%~20%的IgA肾病患者10年内、30%~40%的患者20年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即便尿蛋白<1 g/d的“低风险”患者,10年内肾衰竭风险仍高达30%。
临床实践中,IgA肾病患者常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疾病认知不足,早期症状隐匿(如单纯镜下血尿、轻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因忽视病情延误治疗;二是心理负担过重,对“慢性病终身管理”缺乏认知,对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过度担忧,易陷入焦虑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加强科普教育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建议通过多渠道协同科普,兼顾深度与广度。利用门诊、病房、肾友会及义诊等形式开展深度沟通,但需注意时间限制,优先聚焦核心问题;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扩大传播范围,但需避免信息碎片化,建议以系列化、结构化内容呈现。此外,科普过程中需规避两大误区,避免“纯医学讲座”模式,减少专业术语堆砌;避免过度简化,确保信息准确性。
IgA治疗需医护患共同努力,医护建议侧重教育技巧;患者侧重行动指南,医患共同决策,避免单方面说教。希望通过多种科普教育形式,把IgA肾病患者管理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