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凌教授:详解糖尿病肾病及其肾性贫血的管理要点与进展
糖尿病是全球重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约30%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KD)。而DKD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诱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肾小球高血压、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通路。DKD患者常并发贫血,其贫血发生率高、易被忽视,且较非DKD贫血发生更早、危害更重、机制更复杂、防治更难,具有特殊性,需引起重视。医路肾康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凌教授,分享DKD肾性贫血的概况及最新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凌教授
问题1 您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核心挑战是什么?哪些新型生物标志物或技术有望突破现有局限? 张凌教授:DKD在我国极为常见,未来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CKD)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早期筛查DKD至关重要。目前,在众多筛查手段中,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筛查尤为关键,希望在内分泌科的糖尿病管理中融入早期筛查机制,助力患者早发现DKD。
问题2
在糖尿病肾病进展过程中,蛋白尿不仅是肾损伤的关键标志物,更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临床中可通过哪些关键药物策略控制蛋白尿?
问题3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如何权衡降糖疗效与肾脏保护需求?新型降糖药(如SGLT2i、GLP-1RA)的临床策略应如何调整? 问题4
张凌教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至关重要。应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富含葡萄糖、果糖的食品,以及易快速吸收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的淀粉类食物,像稀饭、面条等。临床上应尽量选择对糖代谢影响小的食物,并结合当地饮食习惯,进行综合饮食调控。
问题5 糖尿病肾病相关肾性贫血的病理机制有何特殊性?其与非糖尿病慢性肾病贫血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问题6 在糖尿病肾病相关肾性贫血的治疗中,HIF-PHI相较于传统疗法(ESA+铁剂)的临床定位如何?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