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区突围到全球夺冠!亚洲青年胸外科医生凭啥征服国际赛场?
当亚洲队在2025年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大师杯”病例大赛(ESTS Master Cup)全球总决赛中捧起冠军奖杯时,聚光灯下不仅有中日韩青年医师的默契协作,更折射出中国胸外科在国际舞台的崛起之路。作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年度盛会的重磅环节,这项面向全球青年医生的顶级赛事,既是临床思维与专业能力的巅峰对决,更是各国胸外科领域实力的综合较量。
基于此,我们邀请到亲历赛事全程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泽文医生,为我们分享ESTS赛事夺冠背后的故事。
孙泽文
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从事胸外科常见疾病的微创诊疗及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主持北大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北自然重点研究专项等,发表SCI论文15篇并于ESTS国际大会做口头报告;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会员,代表中国赛区参加亚洲队并获第33届ESTS“大师杯”病例挑战赛总冠军;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临床实习,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Step1(257-top7%)、Step2 CK(270-top3%)。
Q
ESTS Master Cup赛事从区域选拔到全球总决赛的完整赛程是如何设计的?比如中国区预选赛涉及了哪些环节?在全球总决赛的四小时对抗中分别涉及了哪些考核?
A
具体赛制上,中国区选拔赛深度对标ESTS赛制:每位参赛者需用英文汇报一例具有难度的临床诊疗案例,随后针对该病例设置专业考题,由参赛者与导师研讨后独立完成英文作答,既要精确选出最优答案,又要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阐释诊疗逻辑。评委将综合考量临床诊疗思路的专业性、英文表达的流利性以及选择答案的准确性,选拔出每场最高分选手晋级决赛。经过两轮激烈比拼,两名参赛者在中国区选拔赛脱颖而出,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队出征全球总决赛的资格。最终由ESTS委员会结合选拔赛综合表现,确定正式上场队员与候补队员。
全球总决赛的四小时对抗堪称巅峰对决。亚洲队由中、日、韩三国青年医师代表组成,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院长的指导下,与来自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的顶尖选手展开较量。比赛内容涵盖肺癌综合诊疗、普胸外科疾病、胸部创伤及胸壁疾病、肺康复及胸外发展历史等模块,是对选手临床思维、综合诊疗、专业知识、前沿研究、康复治疗、人文历史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考察。由于竞争白热化,在完成常规赛题后各大洲参赛队比分胶着,随即进入现场加赛环节,最终在总计完成40道赛题后,亚洲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默契的团队配合,斩获2025 ESTS Master Cup桂冠。
Q
本次大赛综合考察了青年医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作为中日韩团队成员,在应对跨学科诊疗考题的过程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诊疗理念上的冲突?
A
在比赛团队协作方面,中、日、韩队员因东亚文化中友善、谦和的特点,并未出现重大意见冲突。即便观点不统一,也会通过陈述证据、积极协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每道题在30~40秒即可快速达成共识,这种高效的沟通既保证了答题效率,又确保了专业决策的严谨性。
Q
从赛事结果看,亚洲胸外科的整体实力在哪些细分领域已获得国际公认?
A
孙泽文医生:本次ESTS国际大会,中国学者共有100余项研究成果入选,涵盖口头汇报、壁报展示及专题研讨等形式,系统性呈现了中国与亚洲胸外科在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
这些成果以肺癌全程管理为核心,在肺癌的早期筛查、肺结节的精准定位、肺癌微创手术治疗理念与技术以及肺癌围术期综合诊疗管理四大细分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展示了中国胸外科团队强大的临床科研硬实力。
这些成果不仅在国际顶尖学术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们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和认可,显著提升了亚洲及中国胸外科在全球医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Q
作为中国胸外科青年医生,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医疗成长环境?这种环境为青年医师在技术精进与国际竞争中带来了哪些独特优势?
A
孙泽文医生:作为一名中国胸外科青年医生,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成长黄金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全球最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在医生成长过程中,患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每天面对的大量复杂病情能让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快速积累实战经验——比如在胸腔镜手术中,每年数千例的操作量让青年医生能在实践中打磨技术细节,这种临床锤炼的强度是许多国家难以比拟的。
近年来,中国胸外科的科研实力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越来越多国际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由中国研究者牵头担任首席PI,这些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已经改写了国际指南和临床诊疗模式,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在技术层面,国内技术团队开发并普及了3D4K荧光胸腔镜、手术机器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等先进设备,这些硬件基础为青年医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操作平台。
参加ESTS国际大赛对我们这样的青年医生而言,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面镜子,让我意识到国际同行在胸外科综合诊疗体系和康复管理上的精细化探索。大会所展示的AI计算机视觉技术,也让我们看到未来微创外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这既是对我技术短板的提醒,也是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契机。
这种“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国际视野”的三维成长环境,让中国青年胸外科医生既能扎根本土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站在全球高度参与医学标准制定。我想这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幸运,更是中国胸外科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机遇。
受访专家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泽文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