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方向明:从破局围术期脓毒症难题到奏响麻醉MDT新乐章
晦涩与深奥无法阻挡科研的脚步,创新与总结亦可回应临床的呼唤!
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麻醉学科正经历着角色的深刻变革:从传统认知中的“手术护航者”,逐步转型为全程守护围术期安全的主导力量,进而成为舒适化医疗体系的核心支撑,其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麻醉学领域仍面临多重未解难题:脓毒症始终在威胁患者安全,围术期并发症的防治仍存挑战,麻醉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协作机制有待深化,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成果转化效率也亟需提升。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有这样一位女性医师科学家:她深耕脓毒症致病机制和治疗二十余年,为数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她研发新型麻醉方案解决脓毒症麻醉国际难题,惠及上万患者;她推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革新,并主编了国内首部《麻醉科MDT病例精粹》,将临床实践智慧凝结为行业标杆。
她,就是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方向明教授。
方向明 教授
重症攻坚:从“死亡陷阱”到生命曙光 脓毒症,这个全球每年夺走1100万人生命的“致命幽灵”,曾让医学界屡屡受挫。传统理论紧盯Toll样受体(TLRs)通路,靶向药物却屡试屡败。 方向明教授团队历经十年探索,颠覆传统认知——发现内源性危险分子通过非Toll样受体(如S1PR2等)通路引发器官损伤,被学术界称为脓毒症发病的“DAMP/non-TLRs”新学说,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方向明教授团队在S1PR2信号通路研究的两篇代表性论文 方向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同样具有突破性的是,她带领团队瞄准了破局脓毒症的另一关键:巨噬细胞,发现TREM2+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受损线粒体保护心功能,向心包腔注射此类细胞可改善脓毒症心功能,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为利用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治疗围术期脓毒症奠定了基础。 方向明教授团队发现TREM2⁺巨噬细胞保护脓毒症心功能的论文 方向明教授团队持续在创新道路上进行探索,首次发现了影响脓毒症预后的神经因素,并阐明了中枢核团在调节不同性别脓毒症小鼠预后方面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2025年,方向明教授团队又破解了重症肺炎的“脑-肺轴”调控机制,揭示“杏仁核→延髓→肺交感神经”通路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肺部炎症反应,为重症肺炎提供干预新靶点。 方向明教授团队发现重症肺炎的“脑-肺轴”调控机制的论文 围术期管理:构建全链条守护体系 方向明教授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麻醉学科从单一镇痛向围术期综合管理转型。 针对脓毒症患者循环不稳的国际难题,她从“大循环至微循环的精准麻醉”理念入手,首创以小剂量、递进式、个体化麻醉和精准容量管理为核心的滴定式麻醉诱导和复合麻醉方案,确保循环稳定,改善组织灌注。 方向明教授在工作中 针对脓毒症等急危重症手术患者的反流误吸风险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她率先实施了侧卧位可视化气管插管技术,极大降低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反流误吸所致肺损伤,已惠及万余名患者。 方向明教授团队进行侧卧位可视化气管插管技术推广 麻醉科MDT新书:奏响生命救治“交响乐团” 方向明教授高度重视多学科诊疗(MDT)在围术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2025年,其主编的《麻醉科MDT病例精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麻醉科MDT病例精粹》 方向明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3 ISBN 978-7-03-081471-5 全书7大部分26章,精选25例复杂手术病例,每个病例均凝聚着麻醉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的智慧。 权威实战性 由临床一线麻醉科专家团队编著,精选25例真实复杂手术病例,覆盖妇产科手术、心血管手术、头颈部手术、骨科手术、胸科手术、腹部手术等领域。 多学科协作视角 系统解析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复杂手术中的应用,深度融合专科特点与麻醉管理策略,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围术期整体诊疗思维。 知识体系化构建 内容兼顾麻醉实践与临床进阶,既夯实核心知识,又拓展麻醉要点,形成“理论-实践-多学科”三维知识网络,助力医师全面提升决策与实践能力。 结构化编排 采用“病例简介-MDT会诊意见-MDT会诊后诊治经过-麻醉及手术经过-转归-病例解析要点-病例小结”的结构框架,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全面的思路和方法。 《麻醉科MDT病例精粹》 里的25个病例 每个都藏着这样的隐喻: 麻醉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幕后配角” 而是手握多学科协作乐谱的 “指挥家” 医学的终极意义 从来不止于技术突破 更在于以智慧为舟,以仁心为桨 在生命的暗礁与险滩间 摆渡每一个渴望延续的故事 在这场漫长渡航中 方向明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拼搏 为每一位患者点亮渡航的灯塔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