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发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年第6期发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诊断策略、危险分层、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更新,旨在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急性肺栓塞诊治建议和临床路径。
诊断手段和策略:《指南》强调对疑似易栓症人群进行筛查,并细化了检测易栓倾向功能学的人群和时间节点。建议使用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代替既往传统的“0.5 mg/L”标准;不推荐D-二聚体检测用于肿瘤患者肺栓塞诊断。建议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包括妊娠期或产后患者,首先采用“YEARS”模型进行评估,以减少CT肺动脉造影(CTPA)的过度使用。建议对急性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较低的患者首先进行肺栓塞排除标准评估。对于疑似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床旁超声心动图或急诊CTPA检查以协助诊断。对于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低或其简化版(sPESI)评分为0分的患者,建议通过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右心室功能。
抗凝治疗:《指南》建议急性肺栓塞患者若无抗凝禁忌证,抗凝治疗优选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强调对高危肺栓塞患者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首选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以便及时转为溶栓治疗。强调对于无明确危险因素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建议延长抗凝治疗疗程,并定期评估药物耐受性和依从性、肝肾功能以及出血风险;对于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危险因素所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和先天性易栓症患者,推荐无限期抗凝治疗。推荐对于非消化道肿瘤或非出血高风险的肿瘤急性肺栓塞患者,可选择DOACs(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艾多沙班)代替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长期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超过6个月时,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适当减低DOACs的剂量。
溶栓和介入治疗: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若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在抗凝治疗后出现临床恶化且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指南》推荐启动经导管介入治疗(CDT)。对于急性中低危、低危肺栓塞患者,不推荐常规行CDT。对于有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行外科肺动脉血栓清除术。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酚丁胺;对于难治性循环衰竭或心搏骤停患者,可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外科肺动脉血栓清除术或CDT。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