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论肾解沉疴,创新治水谱新歌——“肾脏健康行动”第九期评审会成功举办
6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肾脏健康行动——慢性肾脏病优秀临床案例分享与成果转化”第九期评审会线上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伟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向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会议并参与点评,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波教授进行学术分享。讨论嘉宾包括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曹磊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丁涵露教授、亳州市人民医院丁新志教授、宿州市立医院何玉金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蕾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宋锴教授、黄山市人民医院汪宏教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代云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欧阳涵医师、亳州市人民医院欧阳永峰医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孙丹医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萧健萍医师进行案例分享。 任伟教授指出,本次优秀临床案例分享与成果转化评审活动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针对慢性肾脏病(CKD)体液管理及新型利尿剂的临床应用进行讲课和讨论并分享临床经验,对于规范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杨向东教授表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持续收集临床优秀案例并进行评审宣讲,旨在为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传递临床经验,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提高。 任伟教授 杨向东教授 在任伟教授主持下,张波教授以《排水护肾: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优选体液管理方案探讨》为题,深入解析了肾病综合征患者体液管理的临床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肾性水肿作为肾病综合征的四大核心特征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利尿剂依赖白蛋白转运机制,在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疗效欠佳,且存在肾脏低灌注和电解质紊乱风险。针对这一困境,托伐普坦作为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通过“排水不排钠”的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疗效不受白蛋白水平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显著增加自由水清除从而更快减轻水肿症状。其不影响电解质平衡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低钠血症患者。早期联用可减少传统利尿剂用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张波教授 随后,曹磊教授、丁新志教授、何玉金教授和汪宏教授围绕“肾病综合征患者体液管理的重要性和托伐普坦启用时机”进行讨论。曹磊教授指出,托伐普坦为顽固性水肿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解决方案,早期联用可以实现更好的排水效果。丁新志教授表示,肾病综合征患者体液管理有利于减轻水肿症状,改善细胞功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何玉金教授提出,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需要判断容量状态,低容量状态的患者需要先扩容再使用利尿剂。汪宏教授认为,托伐普坦不依赖白蛋白,具有稳健的排水效果,早期即可应用。 曹磊教授 丁新志教授 何玉金教授 汪宏教授 欧阳涵医师报告了一例CKD 5期合并免疫球蛋白(Ig)A肾病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有20年蛋白尿病史,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肌酐从80 μmol/L升至708 μmol/L),伴大量蛋白尿及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治疗上采用综合管理策略,包括免疫抑制(甲泼尼龙)、利尿(托伐普坦15 mg/d联合呋塞米)、纠正贫血及腹膜透析。治疗后患者尿量明显增加,腹胀减轻,体重较入院时下降,同时血清钠水平持续稳定,肾功能及心衰症状改善。 欧阳涵医师 丁涵露教授和曹磊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托伐普坦能够显著改善CKD 5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长期预后。鉴于该病例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可考虑尽早使用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泰它西普、阿曲生坦等药物延缓肾功能下降。 丁涵露教授 曹磊教授 萧健萍医师报告了一例57岁女性奥沙利铂相关草酸盐肾病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因结肠癌伴肝转移接受第15周期奥沙利铂化疗(溶媒为葡萄糖溶液,联合维生素C水化)后,突发急性肾损伤伴血小板减少及少尿。肾活检病理显示急性肾小管坏死伴偏振光下草酸钙结晶沉积,确诊为奥沙利铂相关草酸盐肾病。治疗上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予血液透析、水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肾,患者肾功能显著改善,尿量恢复。 萧健萍医师 任伟教授和沈蕾教授在点评中强调,部分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某些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潜在的肾毒性风险。因此,肿瘤科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肾功能变化,如出现肾损伤需及时转诊至肾内科进行干预。同时,肾科医生需深入理解这些药物的肾损伤机制,以便早期识别、精准治疗。 任伟教授 沈蕾教授 欧阳永峰医师报告了一例21岁男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病程3年,初期肾活检诊断为微小病变型肾病,经激素治疗多次复发后进展为激素抵抗。2023年重复肾活检病理转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小管间质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合并急性病变,伴严重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不全。治疗上停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激素+他克莫司),改为利妥昔单抗(375 mg/m²×4次)靶向治疗,联合托伐普坦(15 mg/d)利尿。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改善(肌酐降至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回升,尿蛋白减少,摆脱腹膜透析。 欧阳永峰医师 宋锴教授和何玉金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尽管该患者已接受腹膜透析,但医疗团队仍创新性地采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激素抵抗型FSGS,最终成功使患者脱离透析治疗。这一案例凸显了病理诊断在鉴别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决策中的核心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学习。 宋锴教授 何玉金教授 代云医师报告了一例66岁女性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以双下肢水肿及大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低白蛋白血症及肾功能轻度受损。肾活检病理示IgG3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可见IgG3沿毛细血管襻沉积,电镜证实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骨髓穿刺提示浆细胞轻度增多,未达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治疗上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环磷酰胺靶向清除克隆性浆细胞,辅以利尿(托伐普坦15mg po qd+呋塞米20mg po qd)及降压等综合治疗。治疗后患者白蛋白上升,尿蛋白减少,肌酐恢复正常,病情显著改善。 代云医师 宋锴教授和丁新志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在该案例的诊疗过程中,血液科的临床思维和诊疗路径对肾病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患者通过两次骨髓穿刺检查排除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为后续制定精准的肾脏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宋锴教授 丁新志教授 孙丹医师报告了一例51岁男性心肾综合征(CRS)Ⅰ型合并多囊肾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有20余年高血压及多囊肾病史,本次因血肌酐升高3年、胸闷气促加重4天入院,伴急性心衰、Ⅰ型呼吸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查体示血氧饱和度85%(吸氧下)、双肺湿啰音及下肢重度水肿。确诊为CRSⅠ型、多囊肾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无创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利尿剂(呋塞米联合螺内酯),成功纠正容量负荷并摆脱透析;慢性期调整为托伐普坦(15 mg/d)联合托拉塞米,辅以抗心衰及护肾药物。随访3年显示患者心功能稳定,肌酐稳定,未再因急性心衰住院。 孙丹医师 汪宏教授和沈蕾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托伐普坦在CRS患者的容量管理方面疗效确切,其独特作用机制可有效减轻心脏前负荷,为心肾综合征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汪宏教授 沈蕾教授 杨向东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多学科融合、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借鉴的诊疗方案。任伟教授表示,这些优秀临床经验的推广能够切实提升我国CKD整体诊疗水平,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杨向东教授 任伟教授 至此,第九期“肾脏健康行动——慢性肾脏病优秀临床案例分享与成果转化”评审会圆满结束。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