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共识:严重过敏反应处理6大关键要点(附处理流程)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速发、危及生命、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超敏反应。2025年6月,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变态反应性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布,要点如下。
1.定义与发病机制
共识将严重过敏反应定义为一种速发、危及生命、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超敏反应,多伴有皮肤系统表现,少数仅表现为单一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及体征,免疫学机制多为IgE介导,少数为非IgE介导或混合机制介导。
2.常见诱因与高危人群
常见诱因
食物:儿童常见诱因,婴幼儿以牛奶、鸡蛋、小麦为主,学龄期以水果/蔬菜、荞麦、坚果等为主。
药物:成人及住院患者常见诱因,抗生素、中药、造影剂及抗肿瘤药物最常见。
昆虫蜇刺:蜜蜂、黄蜂、马蜂等膜翅目昆虫及火蚁等外来物种蜇刺可引发,成人多于儿童。
特发性因素:如肥大细胞活化异常。
高危人群
特应性个体、合并心肺疾病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肥大细胞活化异常疾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使用β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
3.临床表现与病程
临床表现:症状通常出现在暴露于过敏原2 h内,静脉用药及昆虫蜇刺诱发者多在30 min内发生。
症状累及皮肤黏膜、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具体症状和体征如下。药物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中,心血管系统受累更为常见,婴幼儿因年龄特点症状有时难以识别。部分化疗药物及单克隆抗体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可伴随寒战、发热、头痛等非典型症状。
表1 严重过敏反应的症状和体征
病程:可表现为单相(最常见)、双相、持续性、难治性。
4.实验室检查
类胰蛋白酶检测:推荐用于反复重度发作或诱因不明的患者,国外已有商品化的检测试剂可检测类胰蛋白酶水平,国内目前尚无广泛可及的类胰蛋白酶检测试剂。
过敏原检测:主要用于IgE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血清sIgE检测、皮肤试验(皮肤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激发试验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皮肤试验阴性不能排除过敏,需结合病史解读。
过敏原激发试验:在医疗监护下实施,用于明确诱因不明时的诊断,需严格评估风险并获取知情同意。
图1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流程(实验室诊断流程)
5.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详细发作时症状和体征,以及症状体征出现前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所有暴露的已知或可疑过敏原,伴发因素等。
表2 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由于严重过敏反应发生迅速,有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要快速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及时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表3 严重过敏反应的鉴别诊断
6.治疗
首要目标:维持有效通气及循环。
关键措施
(1)去除可疑过敏原,立即注射肾上腺素(1:1000):若在门诊、普通病房(无静脉通路),成人肌肉注射0.3~0.5 ml,每15~20 min可重复,儿童按0.01 ml/kg肌肉注射,(最大0.3 ml)。若在ICU或手术室(有中心静脉通路及心电监护),必要时可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密切监测心律、血压情况。即刻评估意识、呼吸及颈动脉搏动,若出现异常立即启动院内急救系统。
(2)开放静脉通道,晶体液快速滴注(成人500~1000 ml,儿童<25 kg,每次10~20 ml/kg,最大500 ml,必要时重复)。
(3)保持气道通畅、给氧(面罩给氧5~10 L/min或球囊面罩通气12~16 次/min),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
(4)其他治疗: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β2激动剂)、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口服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
表4 严重过敏反应主要治疗药物
图2 严重过敏反应初始治疗流程图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