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严打“网红医生”!医护如何正确做科普,合规晋升?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明确指出:当前,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高价开药,甚至不惜夸大效果、虚构病例误导公众,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及广告法规。卫生健康委郑重提醒公众勿轻信,并强调“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重申患者需线下首诊明确诊断后,方可通过资质齐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
(背景回顾:此前,康迅网报道《央视暗访!这些网红医生被曝光》一文,已揭露部分“专家医生”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等内幕,引发行业震动。)
一边是整治重拳,一边是晋升刚需
医护科普深陷矛盾漩涡
卫生健康委的严正表态,无疑是对医疗科普生态的一次强力“清淤”。然而,对于广大医护人员而言,这却带来了一个现实的矛盾点:一方面,科学、规范的医学科普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一环,更是纳入职称评审体系的重要指标,“做科普”已是刚需;另一方面,行业乱象频发导致公众信任受损,连带使得一些踏实做科普的同仁也遭遇“污名化”,甚至因“好医生都忙,哪有时间网上‘拉客’”等质疑而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厘清边界,回归本质
做“治未病”的正规军
面对整治风暴与舆论压力,医护人员该如何破局?核心在于:坚守合规底线,重塑科普价值,做“授人以渔”的健康守门人。
· 严守红线,划清“科普”与“诊疗”的绝对边界
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导流、导诊、线上首诊、开方售药、直播带货、推荐非资质机构。杜绝一切暗示或明示“找我来看病”的行为。
核心原则:科普内容绝不替代诊疗。必须清晰标注“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等免责声明。
合规复诊:线上互动严格遵循“线下首诊、明确诊断后,通过资质互联网医院复诊”的铁律。不越雷池半步。
· 回归专业,以“循证”和“专长”立身
深耕领域:科普内容应严格限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正如一位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所言:“我在门诊只看心脏病,科普也只讲心脏健康。对于不擅长的,我会推荐给更专业的同事。看病讲专攻,科普讲专精。”
循证为基:所有科普知识必须基于权威指南、共识、大型研究,确保科学性、准确性。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翻译”成大众易懂的语言是核心能力,而非提供具体诊疗方案。
价值重塑:科普的本质是“治未病”和“授人以渔”。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让大众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预防疾病、识别早期信号、理解规范治疗路径、科学康复,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疾病发生、避免延误诊治、缓解医疗压力。“当医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在诊室‘授人以鱼’(治病),而是主动通过科普‘授人以渔’(传播知识),努力‘让患者不再出现’,这才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科普的深远意义。”一位坚持做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科普的医生如是说。
· 拥抱监管,视整治为“正规军”崛起的契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这不应被解读为对医生科普的“打压”,恰恰相反,这是驱逐“劣币”、肃清环境、为真正有价值、合规的科普“正规军”腾出空间、重建公众信任的关键一步。
净化生态:打击虚假、牟利性伪科普,有助于消除“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到科学、可靠的信息。
重建信任:当合规、专业的科普成为主流,医护群体的专业形象和公信力将得以修复和提升。
彰显价值:在更规范的环境中,那些坚持内容质量、坚守专业操守的科普作品将更容易脱颖而出,其社会价值和对职称晋升的贡献也将更被认可。
职称晋升刚需下的合规科普路径指南
在整治背景下,如何让科普工作既合规有效,又能服务于职称晋升?关键在于策略选择与规范操作。
平台选择:优先选择医院官方公众号/视频号、医学会/医师协会等专业机构认证平台、具有医疗资质的权威健康科普平台。这些平台背书强,内容审核机制相对完善,且发布记录易于归档,作为职称评审材料更具公信力。
内容聚焦:疾病预防(高危因素、早期症状识别、筛查建议)、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心理调适、戒烟限酒)、权威指南/政策解读(用通俗语言解读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共识、国家政策)、康复指导(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康复训练要点)、辟谣打假(针对流行健康谣言进行科学澄清)等。
形式规范:系列化、专题化(如“高血压防治十问”“糖尿病饮食指南系列”,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便于评审专家评估)、明确署名与单位(清晰标注作者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医疗机构,增强权威性和可追溯性)、留存证据(保留发布链接、阅读量/播放量、用户正面反馈、被官方媒体转载等记录,作为评审支撑材料)、机构审核(重要科普内容提交科室或医院宣传部门审核备案,规避风险,获得组织认可)。
相关链接
做难而正确的事
医者初心与行业未来
整治乱象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恰恰是广大医护人员以合规、专业、公益的姿态,集体夺回医学科普话语权、重塑行业形象的“破局时刻”。面对公众的误解或质疑,我们更应以扎实的内容、严谨的态度、明确的边界来回应。用科学之光驱散谣言迷雾,用专业知识赋能公众健康,让合规科普成为连接医患信任、缓解医疗压力、践行“健康中国”的坚实桥梁。
正如一位在临床与科普领域双线耕耘的医生所感言:“白天在诊室治病救人,是‘授人以鱼’;晚上伏案做科普治‘未病’,是‘授人以渔’。两者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医者的誓言。”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做正确的事永远是最艰难的”,但唯有坚守专业底线、秉持济世初心,方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医学的圣洁。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