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守护脑静脉生命通道:“蓝手环”行动启航,破解脑静脉病变认知困局

来源:
神经时讯
2025-07-10 14:31:25
图片1.png
脑静脉系统“生命通道”建立
Image

当人们对动脉病变引发的“脑卒中”日益警惕时,另一条同样关键的“生命通道”——脑静脉系统,却长期处于公众认知的“盲区”。其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不具特异性,导致脑静脉疾病的漏诊率一度高达73%。为了打破这一困局,一场旨在填补认知空白、构建社会共治健康防线的“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行动”于2025年7月6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脑静脉系统疾病论坛中正式启动。

图片2.png
图片3.png

此次行动由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发起,借鉴了“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脑血管疾病防治)、“黄手环”(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等成熟的科技志愿服务模式,以象征静脉系统的“蓝色”为标志,以代表全流程(预防、诊断、治疗、预后、随访)闭环式的全流程管理脑静脉疾病的“环”为理念,吹响了我国脑静脉疾病防治领域社会化、体系化科普的号角。“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行动”得到中国卒中学会认可,以及吉训明院的士支持。在启动仪式上,吉训明院士、主任委员段建钢教授及8位副主任委员:李强、刘强、刘涛、莫大鹏、童璐莎、余剑、张旭乡、周立新教授等十位专家共同启动了该项目,吉训明院士为首批9家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颁发了蓝手环证书。

图片4.png

73%的“隐形杀手”:被忽视的脑静脉疾病
Image

“与广为人知的动脉性卒中相比,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认识严重不足。”项目启动仪式上,吉训明院士和段建钢教授道出了当前的严峻现实。

脑静脉系统是大脑血液回流的“主干道”,一旦发生堵塞或病变,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这类疾病常因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而被延误诊断。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生命威胁,也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此次“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行动”的启动,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它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要求,旨在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专业的科技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对脑静脉疾病的认知,将防治关口前移。

图片5.png
从知识到行动:“蓝手环”的四重守护
Image

“蓝手环”行动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套系统化、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它严格遵循了中国科协制定的《科技志愿服务标准化指引》要求,确保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行动规划了四大核心举措,旨在构建一个从科普、培训到诊疗、联动的全方位守护网络:

1.权威科普,破除认知壁垒

针对公众和非专业医生,行动将组织专家开发图文并茂的《脑静脉疾病早诊早治手册》和系列短视频课程,将艰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从源头上减少因“不懂、不识”造成的悲剧。

2.基地培训,锻造专业防线

行动初期将在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单位设立“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诊疗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病例研讨和专业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这与国家强化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应急科普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

3.全媒宣教,扩大社会影响

借助抖音、腾讯等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并联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传统权威媒体,推出“蓝手环在行动”系列科普讲座,实现对各年龄段民众的科普全覆盖,营造全社会关注脑健康的良好氛围。

计划在每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期间,组织全国多家志愿者单位共同开展“蓝手环”大型义诊活动,将专业的医疗服务直接送到百姓身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共享。

社会共治新篇章:人人都是健康守护者
Image

脑静脉蓝手环志愿者行动”的启动,不仅是中国卒中学会在专业领域的又一次深耕,更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生动实践。它将专业的医疗科技工作者、医疗机构与社会公众紧密联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健康合力。

未来,“蓝手环”将持续吸纳更多有志于脑健康公益事业的医疗单位和个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和服务模式。这抹守护生命的“蓝色”,必将汇聚成守护人民健康的暖流,为畅通“脑静脉生命通道”、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坚实的力量。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