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进入临床!10家医院设立专门病房,医保已覆盖
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与康复希望。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将脑机接口纳入医保体系,明确收费标准,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发展。同时,多家医疗机构设立脑机接口相关病房/病区/联合体等,开展脑机接口治疗。
脑机接口技术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非侵入式技术因其安全性高、操作便捷,已在康复、辅助沟通等场景中初步应用;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则是将电极植入脑表面或者硬膜外等,相较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提高了信号质量;侵入式技术则因信号质量高,适用于更复杂的临床需求,如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
国家“十四五”规划已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重点科技项目,北京、上海等地也将其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Q1:适用于哪些疾病?
根据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脑机接口研究工作组2023年发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白皮书》,脑机接口可从监测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康复、健康管理与预防5个方面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
表1 脑机接口应用范围
Q2:治疗的安全性如何?
脑机接口治疗,尤其是侵入式设备,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包括手术相关风险(如感染、出血、排异反应等)及设备相关风险(如信号干扰、系统故障、校准偏差等)等。患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确保术中无菌操作、术后定期随访,保证安全性。
Q3:治疗的疗效如何?
脑机接口在多个领域已显示出积极疗效,尤其在神经康复和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以上列出治疗领域均表现为较好疗效。不过,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需多次训练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Q4:治疗后是否需要长期随访和维护?
长期随访和维护是脑机接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植入式设备,FDA和中国相关指南均建议对植入式脑机接口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长期随访,以评估设备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疗效。随访内容包括电池更换、系统升级、信号校准等,部分设备可能因电极老化或组织反应需二次手术。
表2 国内已设立的脑机接口病房名单不完全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1.国家层面
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3月12日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技术设立专门的价格项目,包括: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这一举措为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提供了收费依据,推动其快速转化落地。
2.地方政策
(1)湖北省
2025年3月31日,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明确了上述三项服务的具体收费标准、价格项目并制定政府指导价,项目价格为全省最高限价,不得上浮,下浮不限。
表3 湖北省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
(2)浙江省
2025年5月12日,浙江省医保局也发布通知,新增上述三项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自2025年6月1日起执行。
表4 浙江省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此外,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等地也相继出台了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和产业落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