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传承湘雅精神,创新求真务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医院同步成立于1958年。当前科室医护技人员100余人,年门诊量约15万人次,年手术约6200台,是国内高水平大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之一。
一、传承百年湘雅,创新红色湘雅
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湘雅二医院前身)从建院开始就镶嵌“传承,创新”的红色湘雅基因。1958年,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彭勇炎教授兼任科主任。1959年,当时的游孟高副教授就任科主任,带领年轻团队,传承湘雅精神,开启红色湘雅的创新。
1959年,湖南地区白喉大流行,游孟高主任带领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呼吸危重患者176例。20世纪60年代,自制硬管气管镜开展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手术。1972年,添置手术显微镜、支气管镜、电测听、声导抗等设备,开展喉癌等头颈肿瘤根治手术、中耳显微手术。1976年,采用腓浅神经进行面神经移植获得成功。
1980年—1990年代初,李舜农教授和卢永德教授先后担任科主任,学科引进美国专著“Essential Otolaryngology”,翻译成《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出版发行;编写《耳屏软骨鼓室成形术》《慢性中耳炎与面神经瘫痪-中耳手术面瘫的预防》《内腔镜学习班讲义》《The Book of Otolaryngology for English Medical Class》等内部学习资料,广为流传。卢永德主任带领任基浩教授,每年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耳科颞骨解剖班和眩晕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耳科医师。在临床上,于1986年开始引进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原制剂开展过敏性鼻炎脱敏治疗;1987年开始开展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全程减压、面神经梳理、半规管瘘修复等侧颅底复杂手术。有关眩晕及耳聋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多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1996年,谢鼎华教授从美国回国接任科主任,带领学科开拓创新,学科得到快速发展,参与夏家辉院士团队,克隆耳聋基因GJB3;加强对外交流,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迈阿密大学、北卡大学等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建立密切合作;主持湖南省启聪扶贫项目连续20年(人工耳蜗植入援助项目),数千聋儿获得新生。2002-2006年,先后成立“中南大学耳科研究所”,获批“湖南省听力医学中心”“湖南省人工耳蜗中心”“湖南省新生儿听力诊断中心”。2007年,与湘雅医院、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组成的中南大学耳鼻咽喉科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谢鼎华教授因突出的贡献和影响力,先后兼任湖南省侨联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和人大常委、湖南省政府参事。
2013年,杨新明教授接任科主任,带领学科积极开展亚专科建设,开设耳科、咽喉头颈外科、鼻颅底外科,学科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专科特色进一步突出。2016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20年,肖自安教授接过科主任的接力棒,团结同事,大力发展亚专科临床能力和特色建设,强化学科疑难危急重症处理能力。
目前,耳科已形成听觉植入、侧颅底外科、耳畸形矫治、耳内镜和耳显微外科、眩晕医学等特色;咽喉头颈外科在咽喉内镜解剖及内镜下肿瘤切除、晚期肿瘤根治后修复、鼾症外科等方面特色突出;鼻颅底外科在鼻内镜外科、中线颅底外科、鼻窦周围结构(眶内、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等)内镜手术等具有较强的临床水平。学科对疑难危急重症等复杂疾病的处理具有优势。
二、培养医学人才,规范专科住培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作为国家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科制定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标准化培训计划”,开展“理论基础、技能实训、模拟演练、临床实践”的多模式、多层次、进阶式培训。坚持每周一次教学查房、一次小讲课、一次住院医师报告会。每年的住培医师执业、结业、理论考试通过率均全省领先。2024年成功承办中国医师协会“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耳鼻咽喉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班”。
三、根植临床需求,开拓科研创新
学科结合临床需求,从临床发现问题,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Genome Medicin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2021年,谢鼎华教授带领团队的“儿童感音神经性聋致病新机制及诊治新方法研究与应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回望60余年历程,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铭记“传承百年湘雅,创新红色湘雅”的担当,学科取得快速发展。展望未来,该科将继续坚持“医疗服务上示范,医疗技术上引领,医学科研上创新,医学教育上求精”的理念,追求学科发展更快、水平更高、能力更强!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