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年会学术平台,引领免疫疾病突破与学科发展 ——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刚教授
6月25—29日,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为帮助广大同仁精准把握年会重点内容与学科前沿动态,《每日会讯》工作组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围绕分会工作进展、团队科研攻关成果及本次年会报告主题等展开分享。
分会工作:规范化组织建设与基础研究创新双驱动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成立以来,王刚教授作为副主任委员,着重在组织建设与基础科学研究两大领域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组织建设方面,分会严格遵循中华医学会的管理规范,完成学组与协作组体系的系统性建设。学组换届工作中,将原“青年委员会”规范更名为“青年学组”,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重组病理、儿童皮肤、激光美容等多个专业学组,实现学科方向的全面覆盖,并在2024年内完成全部换届工作,确保各学组高效运转。此外,分会将原“研究中心”调整为“协作组”,围绕16个重大疾病领域,搭建多中心协作研究体系,完善临床研究标准化流程,该体系建设也于2024年顺利完成,为后续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分会以提升原创成果产出为导向,多管齐下推动学科发展。在科研项目布局上,积极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皮肤科学领域设立重点/重大项目,完善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海外培训计划、资助青年学者参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以及主办中国皮肤研究学术会议等方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中国皮肤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态势良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持续增长,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显著提升。与欧美国家临床研究占主导的趋势不同,我国基础研究活跃度不断攀升,未来有望在皮肤屏障功能重塑、毛发再生机制等前沿领域产出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免疫性皮肤病研究:机制突破与靶向治疗双轨探索
王刚教授表示,团队聚焦银屑病与大疱性类天疱疮两种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围绕免疫学发病机制开展系统性研究。
在银屑病领域,团队以角蛋白17为核心构建免疫紊乱调控网络,经20年研究证实其介导的细胞因子环路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近年重点探索中性粒细胞的致病机制,发现其活化、皮肤趋化及相关分子通路在银屑病炎症级联反应中的新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同时,首次揭示血管内皮细胞在银屑病病理中的枢纽功能——通过调控血管屏障与免疫细胞迁移,构成皮肤局部与系统免疫紊乱的交互作用,该发现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CI),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
针对大疱性类天疱疮,团队突破传统机制研究框架,重点解析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源头。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与B细胞的协同作用可驱动B细胞分化及自身抗体分泌,为阐明疾病启动机制提供新视角。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成果,团队正开展靶向角蛋白17、中性粒细胞关键分子及B细胞调控通路的转化医学研究,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疫靶向治疗策略,为两类疾病的临床精准干预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年会专题:免疫性皮肤病诊疗的规范实践与创新突破
本次年会,王刚教授将围绕两项专题研究展开分享。其一为银屑病靶向治疗的临床进展与规范应用,报告将系统梳理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的循证应用标准,结合基层诊疗案例剖析不规范操作隐患,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性。其二聚焦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革新与机制进展,报告将全面解析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新型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方案以及靶向B细胞分化、补体通路的新型疗法研发等进展,为临床精准管理提供循证依据与前沿视角。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