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分类及带状疱疹诊治进展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杨慧兰
病毒是目前所知的最小微生物,但是病毒引起的相关皮肤病目前在临床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人类疱疹病毒主要分为HHV-1~8八种型别,α,β,γ科。其中α科HHV-1型别的HS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HV-3型别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以及HHV-8型别的HRV卡波西肉瘤及EB病毒引起的鼻咽癌、重症药疹等相关病都属于皮肤科重要的皮肤相关疾病。带状疱疹是由VZV引起的常见病毒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人一生中的发生次数并不局限于一次,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易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反复发作及PHN,是医患双方都棘手的医学问题!
带状疱疹治疗原则是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抗病毒药物的系统使用在国内外指南中均已被证实可以减轻皮肤症状、缩短病程。但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整体效果不佳。流行病学显示84.1%的患者超过72小时就诊,发生PHN概率为41.38%。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就诊较晚,常错过3天抗病毒治疗的黄金时期,增加了PHN的罹患风险。各地区、各医院(三甲医院)带状疱疹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应用剂量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国内使用的伐昔洛韦由于药物剂量不统一,导致患者就诊后用药未能达到抗VZV病毒的最低致死量(TCD50),致使疗效不理想。肾功能正常患者,应该使用单次500 mg/次,3次/d,服用7天及时足量进行抗病毒治疗。一旦发生PHN,其针刺样疼痛及痛觉超敏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PHN定义为皮损愈合后1个月仍然持续存在的疼痛,但免疫力低下者会延长至数年,临床上尚无完美治疗方案。最新一代抗病毒药物为溴夫定,对VZV具有强效的抗病毒活性,多中心RCT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溴夫定比ACV能更快地阻止VZV的复制,较ACV能明显降低 PHN的发生。因其无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在治疗VZV方面有效安全,且每天1次的用药方法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带状疱疹治疗中特别是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较佳选择之一,获国内外各大指南及共识明确推荐。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难治型带状疱疹也有效果,但尚无可靠循证资料证明其能明显缓解PHN。
同其他病毒性疾病一样,预防带状疱疹及PHN的最佳策略是接种疫苗。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主要是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和减毒活带状疱疹疫苗,推荐50岁以上的成人提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带状疱疹诊疗的发展不仅需推动疫苗与新型疗法研发,还应提高诊断技术可及性,更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指南共识及时更新,对其进行全程管理与防治。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