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汪年松
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CKD)叠加的“双重负担”显著提升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发生率,并已成为截肢与血液透析人群死亡的隐形推手。基于近年多项研究,LEAD与透析患者呈高风险耦合态,伴随病程更长、病理更复杂及预后更差的特点。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亚洲LEAD患病率已达6.4%~14.5%,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更高达21.2%,且漏诊率近50%。传统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高血压等)、非传统因素(如高磷、低白蛋白、外周神经病变等)与CKD特异性机制(如钙磷代谢紊乱、免疫障碍)共同加剧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与溃疡风险。我院血透中心数据显示,血透患者中18.9%存在下肢动脉狭窄,11.2%出现静脉血栓,其中合并糖尿病者占多数,凸显早期筛查与干预的迫切需求。
在发病机制方面,糖尿病所致慢性代谢紊乱引发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血小板过度激活进一步诱发血栓形成。血磷升高与下肢动脉钙化呈正相关,CKD-矿物质骨代谢紊乱(CKD-MBD)已成为诊疗焦点。
治疗策略正从单一药物管理转向多维综合干预。贝前列素钠、舒洛地特、SGLT2抑制剂显示出改善灌注、减轻症状、延缓病变的多重效应。STARDUST与STRIDE研究证实GLP-1RA显著提高下肢灌注压力及运动耐受性,为合并LEAD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再生医学领域亦取得突破: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富血小板血浆及外泌体-水凝胶复合材料等技术正加速从动物实验向临床试验转化,初步证明其在促进血管新生与溃疡愈合方面的潜力,为“重建+再生”双轮驱动的治疗模式奠定基础。
临床实践中,我院构建了肾内科、血管外科、介入科、内分泌代谢科、骨科及感染科等多学科团队(MDT),联合推行“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一体化管理路径,以期降低截肢率和再入院率。两个典型病例进一步印证了多血管床病变及高截肢率的现实挑战,亦说明MDT模式在个体化诊疗中的重要价值。
总体而言,随着精准医学的深入推进,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研究与临床管理正由“症状控制”向“机制阻断与功能重建”转型。未来应重点聚焦早期筛查、跨学科协作及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以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