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GBM病的诊疗挑战与研究进展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晓萍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由抗GBM抗体导致的肾小球和肺泡壁基膜的严重损伤,临床表现为肺出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和血清抗GBM抗体阳性三联征;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
1.抗GBM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基底膜损伤:感染、吸烟、有机溶剂等致病因素,暴露肾小球或肺泡基底膜中的隐匿表位,引发免疫反应;(2)病毒感染及基因易感性:GBMⅣ型胶原蛋白α-3链为隐匿EA和EB位点的六聚体,各种诱因使六聚体解离,隐匿的EA和EB位点暴露,α-3链的非胶原结构域自身激活,抗GBM抗体产生,引起抗GBM病。
2.抗GBM病的病理特点:光镜下,大细胞/纤维新月体形成;荧光显示,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状沉积;电镜下可见基底膜断裂,无电子致密物。
3.抗GBM病的临床特点:临床特征包括三联征—肺出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和血清抗GBM抗体阳性。可分为5型:双阳性ANCA型;双阳性抗GBM型;经典抗GBM病;可见GBM线样IgG沉积,抗GBM抗体阳性,但肾功能正常;以及GBM线样IgG沉积、无抗GBM抗体,无新月体的GN。
4.抗GBM病的治疗:治疗以迅速降低抗GBM抗体水平并减轻炎症为目的。具体方法包括:(1)体外疗法:去除预先形成的循环IgG,血浆置换,以及新型免疫吸附治疗;(2)免疫抑制疗法:阻止新抗体的生成来实现,环磷酰胺、激素阻止抗体的生成;(3)环磷酰胺替代治疗: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4)新兴的方法:使用蛋白酶水解和降解这些抗体,如生物制剂或IdsS[一种新型高度特异性内肽酶,能够将IgG亚类切割为F(ab)2和Fc片段,防止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损伤];(5)提供支持性护理,包括透析和机械通气支持。
5.非典型抗GBM病:主要在亚洲人和白人中发现,男性略多于女性,靶抗原以IgG2较为常见,病理多样性,异质性;临床症状较为轻微,轻度肾功能不全;血液中抗GBM抗体的滴度为阴性或低滴度,很少出现肺出血。
6.预后:如果及时接受血浆置换联合环磷酰胺和皮质类固醇治疗,1年的生存率可达80%~90%,肺出血的治疗效果超过90%;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与初次就诊时肌酐水平、需要KRT、环磷酰胺累积剂量以及组织学特征(包括毛细血管外增生、囊膜破裂、间质纤维化和透明血栓)有关。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