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凌晨1点非急诊换药被拒,家属嫌床硬睡医生休息室,医患边界感何在?
近日,两起看似寻常的医疗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不仅让公众对医生的职业行为议论纷纷,更将“医患边界感”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从患者凌晨1点要求急诊换药被拒,到家属因陪护床不适擅自占用医生休息室,这些事件背后,既涉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乎医患双方对彼此权责的认知边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急诊资源该不该为“非急症”让步?
6月上旬,南宁一名男子的遭遇引发了关于“急诊职能”的激烈争论。据媒体报道,该男子因左足底近足跟处有一道3 cm的皮肤裂伤,此前已接受过处理,医嘱为1~2天换药一次。然而,他却在凌晨1点突然前往医院急诊科,要求医生为其换药,这一请求被当班医生当场拒绝。
“现在是凌晨1点多钟,不换药。”医生的回应简洁而坚决。患者则焦急地表示“万一我的脚坏掉了”,医生却表示:“自行不按正常时间换药,所造成的后果需自己承担。”事后,患者因不满医生的“冷漠”,将事件视频发布到网络,质疑医生的做法“不合理”。
这则视频迅速引发网友两极化的讨论。支持患者的一方认为,“换药只是小事,患者凌晨赶来肯定是伤口不舒服,医生顺手帮忙处理并不费时,没必要拒人千里”,甚至有网友感慨“底层老百姓生活不易,医生应多些体谅”。而反对的声音则直指“对急诊职能的误解”:“急诊是救命的地方,不是随到随办的‘便民服务站’。如果医生正在给非急症患者换药,突然来了需要抢救的病人,到底该先救谁?”
事实上,从医疗规范来看,医生的拒绝并无不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急诊科是急危重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核心职能是“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针对的是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需要立即干预的情况。而门诊则承担病情平稳患者的诊治、慢性病随访等任务,换药这类常规操作,本就属于门诊的服务范畴。
医院的“预检分诊”制度更能说明问题:急诊患者会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濒危、急危病人需“立即救治”,急重病人需“短时间内进入抢救区”,急症病人需“优先候诊”,而非急重患者则“不建议在急诊接受治疗”。这一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确保有限的急诊资源用在“刀刃上”——若非急症随意占用急诊通道,可能导致真正的重症患者错失黄金抢救时间。正如一位急诊科医生所言:“我们看似‘闲着’,实则每分每秒都在待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一旦为非急症开了先例,急诊秩序将彻底混乱。
那些被“无视”的医患边界
就在“凌晨换药”的讨论余热未消时,另一起更显荒诞的事件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医患边界”的认知。6月25日,广东一名医生在社交平台发帖吐槽:自己值夜班时忙于写病历、处理患者、参与急诊会诊,直到深夜11点多才回到休息室,推开门却发现一名患者家属正躺在自己接班时铺好的被窝里熟睡,不仅关了门和灯,还把空调也关了。
“那大爷看起来挺邋遢,我问他怎么睡在这里,他说陪护床太硬,腿疼。被我发现了还想接着睡,更气人的是,所有没锁的柜子都被打开了,像是被翻找过。”医生无奈地表示,“值班久了什么人都能遇到,但这种事绝不能容忍,否则以后大家都往医生休息室钻,还怎么工作?”
这并非个例。湖北一名影像科医生分享了更糟的经历:曾收治一名醉酒的外伤患者,没一会儿人就不见了,最后在值班室床上找到了他——“身上又脏又臭,还尿失禁了,当时差点吐出来”。事后,医院为所有值班室装上了刷卡才能打开的防盗门。福建一名女医生则坦言,自己曾在深夜被突然站在床头的男家属叫醒,“虽然穿得整齐,但独自在值班室时真的害怕,万一对方有恶意,后果不堪设想”。
更严重的案例发生在山东某三级医院:一名患者家属失踪后,监控遍寻无果,最终在医生休息室发现他已无意识地躺在病床上,送医后诊断为脑卒中。就因为发病地点在医生休息室,医院最终赔偿了十余万元。
这些事件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患边界”的漠视。医生休息室是医务人员在高强度工作间隙短暂休整、存放私人物品的空间,属于相对私密的工作区域,并非公共休息场所。随意闯入、占用甚至翻动物品,不仅侵犯了医务人员的隐私和权益,更可能引发安全风险。正如多位医生的共识:“值班室必须锁门,这不仅是保持边界,更是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必要措施。”
面对不合理要求:医生如何“体面拒绝”?
在日常诊疗中,医生遇到的不合理要求远不止上述两种:有的患者执意要用昂贵但不适合的药物,有的拒绝必要检查却要求“快速治愈”,有的甚至索要虚假医学证明……直接拒绝容易激化矛盾,妥协又可能违背医疗原则,如何“巧妙说不”,成为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考验。
有资深医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拒绝时要先“共情”,再“专业引导”。例如,不说“不行”,而是先肯定患者的想法——“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再结合专业知识分析:“但从你的病情来看,另一种方案更安全有效,之前很多类似患者用这个方案恢复得很好,咱们可以先试试,你觉得呢?”
这种沟通方式的核心,是将“拒绝”转化为“为患者着想”。“把建议和患者的利益绑定,让他们明白‘医生的坚持是为了自己好’,多数人是能理解的。”这位医生解释道,“有些患者确实‘吃软不吃硬’,硬碰硬只会引发争吵,用商量的语气反而能化解矛盾。”
事实上,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信任与尊重”。患者需要理解:急诊资源的珍贵性决定了它必须优先服务于急危重症;医生的工作空间和职业边界,需要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维护。而医生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可通过更耐心的沟通传递专业态度,减少误解。唯有双方都守住边界、换位思考,才能让医患关系走向更和谐的良性循环。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