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感觉变笨?实锤了!大脑被它偷走近半年寿命
各位医护同仁,大家辛苦了!前几年的抗疫,自己、家人和患者,恐怕没几个能逃过“阳过”的经历。
除了咳嗽、乏力这些“常规操作”,很多人都悄悄反馈过一种更烦人的后遗症:“脑子像生锈了”——查房时突然想不起药名,连追剧都跟不上字幕节奏!这种“脑雾”现象,真的只是心理作用吗?
最近,两项重磅研究给出了实锤:新冠病毒不仅让大脑“加速折旧”,还可能埋下痴呆隐患!而且,这种伤害可不只是病毒本身造成的。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病毒到底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坏事”,特别是哪些人群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动用了强大的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选了近千人:
· 对照组(564例):两次脑部MRI扫描都在疫情前搞定,代表“没被疫情冲击过”的基准线。
· 疫情组(432例):第一次扫描在疫情前,第二次在疫情后。这组人又细分成了“阳过”组(134例):两次扫描之间确诊感染新冠和“未阳”组(298人):两次扫描之间没感染过。
为了公平比较,两组人在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无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等)均无差异。
关键武器:“脑龄预测模型”
研究人员先用1.5万多个健康人的大脑MRI数据,训练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让它学会根据大脑的灰质(厚度、体积)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特征,“猜”出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模型练成后,就给上面两组人“算脑龄”,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脑龄差距:预测脑龄-实际年龄。数值越大,大脑越“显老”;二是脑龄差距变化率:两次扫描之间,大脑“变老”速度的变化。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1.大脑集体“踩油门”
无论是否感染新冠,疫情组大脑衰老的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灰质和白质模型都显示中等偏强的效应。换算一下,平均大脑“折旧”加速了5.5个月!
2.“阳过”不是唯一元凶?
把疫情组拆开看,“未阳”组的大脑老化程度居然和“阳过”组差不多!这说明什么?疫情带来的社交隔离、心理压力、生活剧变这些“软刀子”,本身就能狠狠捅大脑一刀!想想那些日夜颠倒的值班、面对未知病毒的焦虑、减少的社交活动……都是帮凶。
3.“阳过”伤脑,证据确凿
别急,“阳过”组有专属伤害!认知测试(连线测试TMT,测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发现:只有“阳过”组表现明显下滑!TMT-A(简单连线)慢了12%,TMT-B(复杂连线)慢了15%。而且,这种变慢跟大脑加速衰老显著相关!这说明病毒本身(可能通过神经炎症或血管损伤)把大脑结构的“折旧”,实实在在地变成了我们能感觉到的“变笨”——记性差、反应慢、效率低。
4.谁的大脑更“脆弱”?
(1)男性同胞注意了!在疫情组里,男性的大脑老化速度比女性高了33%!研究者推测,可能男性大脑对压力更敏感,或者神经炎症反应更猛?
(2)经济压力是“放大器”!就业状况差、收入低、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差的人,大脑在疫情期间“折旧”得更厉害!最惨的是就业困难+疫情双重打击,大脑灰质老化效应量飙升到0.81(强效应)。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3)年龄越大,伤害越深!在疫情组,特别是“阳过”组里,年龄每增加1岁,大脑灰质和白质的加速老化程度远超对照组。年纪大的感染者,大脑受到的“额外伤害”更重。
研究二:病毒竟在“播种”痴呆隐患?
如果说第一个研究是用“广角镜”看大脑整体加速老化,那第二个研究就是用“显微镜”瞄准了病毒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联系。
研究人员用离体的人视网膜组织(作为大脑的“窗口”)和实验室培养的脑类器官做实验,重点观察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
关键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能精准“钩住”神经细胞和血管细胞上的一种受体——Neuropilin-1(NRP1)。
惊人结果:通过NRP1受体,刺突蛋白成功诱导了视网膜和脑类器官里出现大量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
这相当于找到了病毒直接诱导AD核心病理的实验证据!虽然这是在实验室模型里发现的,但强烈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通过触发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相关的神经炎症,为日后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长新冠患者持续的认知问题,可能与此有关。
小结
两项研究,一个宏观一个微观,拼出了新冠伤脑的“全景图”:
1.双重打击
病毒本身感染+疫情带来的巨大社会心理压力,都在给大脑“加速折旧”,平均能“偷走”大脑5.5个月的青春。
2.高危人群
男性、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基础健康状况不佳者,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是咱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阳过”之后出现持续“脑雾”的患者,尤其需要留意。
3.长期隐患
病毒感染可能直接诱导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Aβ沉积),提示潜在的神经退行性风险增加。
作为医护人员,能做点什么?
1.提高警惕
对感染过新冠的患者(尤其是中重症、老年、有持续认知主诉的),在随访中要有意识地关注其认知功能变化。简单的认知筛查工具(如MMSE、MoCA)可以适时用上。
2.解释与安抚
当患者抱怨“脑子不好使”时,可以告知他们这是“脑雾”,有科学依据,并非单纯的心理作用,但也强调多数情况下是可逆或可管理的,减轻焦虑。
3.倡导“脑健康”生活方式(对患者也说,对自己更要做到!)
(1)动起来: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是已知的强力“脑保护剂”。
(2)练起来:鼓励进行认知训练(阅读、学习新技能、玩策略游戏/拼图)。
(3)连起来:保持积极的社交互动。
(4)睡得好: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这对大脑“清理垃圾”(包括Aβ)至关重要。
(5)管好慢病: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它们本身就是伤脑的“危险分子”。
(6)心态稳:学习压力管理技巧(正念、放松训练),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别让压力持续“啃噬”大脑。
4.关注高危人群
对男性、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康复者,在健康宣教和随访上可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写在最后:
新冠大流行渐远,但它留给我们的“认知负债”可能才刚刚开始偿还。了解这些研究,不仅是为了解答患者(和自己)的疑惑,更是为了更科学地守护我们和患者的大脑健康,防患于未然。毕竟,好脑子,才是咱革命的本钱!
参考文献
(下滑查看更多内容)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