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阻滞后突发呼吸困难,为何第一反应不是近100%发生的膈神经阻滞?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52岁,身高165 cm,体重80 kg。因玻璃割伤手臂入院,怀疑有血管神经损伤,拟于臂丛阻滞下行前臂清创手术。患者平常睡觉容易打鼾,并且晚上睡觉喜欢高枕头。既往高血压史、吸烟史(每日1包,12年)。
接好监护设备后,臂丛阻滞选择肌间沟入路,药物选择为10 ml利多卡因和10 ml罗哌卡因。阻滞后约1 min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5~30次/min,血压升高。
立即吸氧,面罩呼吸,准备气管插管用具。
患者此时神志清醒,试图坐起缓解呼吸困难。立马摇床头高位约60°后,患者呼吸困难稍微好转。此时上级医生考虑是否肌间沟入路的臂丛阻滞造成了气胸,后经X片排除。
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沟通后,同意继续手术。但患者仍然无法平卧,躺平后即感到呼吸困难、气促。最后,在坐位下完成手术。2 h后手术完成,安返病房。
病房严密关注患者呼吸情况,在高枕头下未再出现呼吸困难。
讨论分析
一、为何首先排除气胸?
肌间沟入路气胸发生率<0.1%(锁骨上入路0.5%~6%),但一旦发生可能致命。气胸是必须数分钟内干预的急症,而膈神经阻滞可通过吸氧、体位调整暂时稳定病情。
表1 气胸vs.膈神经阻滞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刻作出评估,单侧膈神经阻滞一般不会造成呼吸音不对称,借此可初步判断是否为气胸发生。但临床工作中安全优先,应“先排除最致命的,再处理最可能的”。
图1 突发呼吸困难处理思维导图
二、膈神经阻滞
本病例中在排除气胸后,首先考虑局麻药浸润,阻滞膈神经,是一例典型案例。
对健康成人,膈神经阻滞可能无症状或仅感轻微呼吸费力、深呼吸受限、平躺时不适;但对高危人群(COPD、严重哮喘、肥胖、对侧膈肌功能障碍、高龄衰弱者)可能导致明显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发生原理:局麻药阻滞膈神经→同侧膈肌暂时麻痹→该侧膈肌无法收缩上抬→肺活量降低25%~30%。
臂丛神经由C5~T1神经根组成。膈神经主要来自C3~C5。它们在颈部区域非常接近,解剖毗邻:在颈部(尤其是前斜角肌区域),膈神经与臂丛神经根(尤其是C5)紧密相邻。
当进行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常用于肩部手术)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极易扩散至邻近的膈神经(发生率接近100%)。锁骨上入路阻滞时,膈神经阻滞发生率也较高(30%~60%)。锁骨下和腋路入路发生率显著降低。
三、经验总结与预防
1.入路选择:对肥胖/睡眠呼吸暂停/肺病患者,避免肌间沟入路!优先选择锁骨下入路(腋神经阻滞完善)或腋路(最不易影响膈神经)。
2.降低局麻药容量:若必需肌间沟入路,使用超声引导+低容量(5~10 ml)可减少膈神经阻滞率。
3.术前风险评估:对打鼾、肥胖患者术前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TOP-Bang问卷),告知膈肌麻痹风险。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