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医学影像AI:繁荣下的困局与系统性破局之道——基于王振常院士的临床洞见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07-29 17:41:25

编者按:2025年7月23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的“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第二届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办。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士深刻剖析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AI)领域面临的现实挑战。他指出,尽管注册证数量可观,呈现繁荣景象,但AI的实际应用效能远未达到预期,根源在于技术发展路径与临床核心需求(如整体性、流程化评估)发生了显著偏离。针对这一现状,王振常院士呼吁亟需进行系统性变革,并着重提出了涵盖工作流深度整合、数据综合治理、研发顶层规划优化以及落地推广机制创新等关键维度的破局策略。本刊对其观点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供各位读者参考。


图片

王振常

截至2024年6月,可查证的医学影像AI相关第三类注册证已批92张,单家企业最多持有13张。然而,看似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活得不舒服、没有商业模式”的企业、散在的医院应用、未被改变的工作效率与人力成本。王振常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在于技术供给与临床核心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并提出了涵盖四个关键维度的系统性破局路径。

  需求错位: 临床场景倒逼AI工作流系统性重构

王振常院士直指当前医学影像AI产品的根本性缺陷:其功能设计与医学影像科真实工作流程及临床需求严重脱节。临床需要的并非针对单一病灶的孤立识别,而是对特定解剖区域(如心脏、腹部)进行整体评估的服务。然而,现实却是市场上充斥着肺结节软件、脑梗死软件等聚焦单病种、单征象的碎片化工具。“AI实现的功能和我们临床要求的功能完全不符”,他强调:这种单点突破的研发路径与影像科医生需要全面阅读影像、综合分析、发出完整报告的服务模式和工作链条相去甚远。

因而,医学影像AI必须跳出“单病种工具包”的思维定式,转向深度融入并重构医学影像科的核心工作流。可考虑利用各地区已有的影像云平台等庞大数据基础,开发能够支撑从影像调阅、智能识别、病变区域/器官整体评估到结构化报告生成的全流程式的智能系统。AI的目标应是提升医学影像科服务临床的整体效能,而非仅仅替代某个诊断环节。

  数据治理: 全维度管理是激活AI潜能的基石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资料,数据挖掘则是生产方式,数据质量决定了AI发展的天花板。王振常院士痛陈当前数据的严峻现状:“数据不规范不完整、数据孤岛现象比比皆是。”以超声检查为例,绝大多数医院仅存储静态截图,而非完整的动态筛查影像,这直接导致针对超声的AI研发陷入无矿可采的境地。数据的价值在于其完整、规范、持续的全维度属性,“如果数据都不好,AI好不了”。当前数据距离成为可用的要素和可交易的商品差距巨大,治理工作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投入医学数据治理的基础工程。例如,制定并执行数据采集标准,确保影像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整合多中心数据,覆盖疾病全生命周期,关注数据的持续性和动态特征。还要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论文、报告)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提取、治理,转化为机器可用的生产资料。如此,才能将海量医疗数据矿藏冶炼成可支撑高水平AI发展的精钢。

  开发失序: 需顶层规划终结低效重复与资源浪费

在AI工具开发层面,王振常院士观察到临床上目前存在严重混乱与重复劳动。各医院、科室都在做开发,但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陷入低水平重复投入的泥潭。他举例:三年前其医院开发了一款通过对话即可自动生成病历的AI工具,随后发现好多医院都在做类似工作。这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模式,正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王振常院士直言:当前AI工具开发现状不乐观,真正高水平、能稳健应用于临床的工具稀缺,提升空间巨大。

这种现状亟需通过强有力的国家级或行业级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研发分工与路线图,清晰界定谁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此避免重复投入,引导资源聚焦核心瓶颈技术。此外,还可考虑建立协同开发平台,促进数据、算法、算力资源的共享;构建评估认证体系和标准,筛选并推广优质工具。其最终目标是终结无序竞争,提升研发效率以及产出工具的整体质量与临床适用性。

  落地之困: 执行力与观念变革是全面应用的钥匙

AI在临床的应用,还面临着即使开发出很好用的工具,其落地推广仍面临巨大阻力。王振常院士以其医院自身推广遇阻的案例揭示了核心痛点:医生固有的工作习惯和对变革的潜在抵触。AI工具生成的内容往往“比他写得全,更规范化、结构化”,但许多医生仍倾向于不用。这种对规范化、结构化工作方式的不适应成为无形屏障。

想打破这些思想的坚冰,还需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和观念引导等多管齐下。例如,可考虑将AI工具使用纳入诊疗规范、质控标准、绩效考核或医保支付体系,形成强制性或激励性机制。医院管理层需适时展现决心,提供必要培训、技术支持,移除流程障碍。此外,整个社会及医院还需帮助医生理解,AI是提升效率、保障质量的好助手,而非替代者;需通过展示实际临床效益,如节省时间、减少差错等,不断对医生的认知进行更新,促使其逐渐接受新的工作范式。

  结语  

王振常院士的精辟分析,为破解医学影像AI的困局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行动蓝图。其核心在于协同推进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工作流重构(紧密贴合临床实际需求)、数据治理筑基(实现全维度、高质量数据管理)、研发秩序重塑(依靠顶层设计避免重复浪费)以及应用生态构建(通过政策引导与观念转变扫除落地障碍)。唯有如此系统性发力,医学影像AI方能突破当前瓶颈,实现从可用到真正好用的质变,最终充分释放其在提升诊疗效能、保障医疗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革命性潜力。

当前,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地方实践正为此破局提供有利环境。王振常院士的呼吁,是对整个行业的政策制定者、数据管理者、技术开发者、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等提出的协同行动建议。回归临床价值、构建协同生态,医学影像AI方能走出困局,迎来实质性的繁荣,最终惠及医患,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