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华教授:洞察CKD-aP现状与挑战,共识引领规范化管理未来
随着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透析治疗的广泛普及,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CKD-aP)已成为困扰透析人群的高发且痛苦的并发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成年终末期肾病患者中CKD-aP患病率高达约55%。这一顽固性症状远非简单的皮肤不适,它严重侵蚀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增加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皮肤感染风险,甚至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医疗负担紧密关联。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陈江华教授主编了国内首个聚焦CKD-aP管理的专家共识——《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点击跳转共识内容)。在此背景下,《医路肾康》邀请陈江华教授分享我国CKD-aP的管理现状与最新进展。
问题1
CKD-aP是困扰许多透析患者的常见且痛苦的症状,能否请您谈谈CKD-aP在我国透析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它对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结局带来的具体危害?
陈江华教授:CKD-aP的患病率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显著,范围为20%~90%。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DOPPS)显示,5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度及以上的CKD-aP患病率为26%~48%。而我国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成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CKD-aP的患病率约为55%。
从危害性来看,CKD-aP显著增加CKD患者睡眠障碍、抑郁和感染等的风险,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增加。这一顽疾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亟待引起更多关注与重视。
问题2
您认为当前国内在识别、评估和干预这一症状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或误区是什么?这些困难是否导致了治疗不足或延误?
问题3
由您主编的《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能否请您简要介绍这份共识的核心目标。
问题4
陈江华教授:盐酸纳呋拉啡是一种高选择性G蛋白偏向性KOR激动剂,可抑制P物质、组胺、化合物48/80、氯喹等引起的瘙痒,在止痒剂量下,无烦躁不安和镇静等中枢不良反应。在中国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的临床桥接试验表明,盐酸纳呋拉啡以5 μg/d或2.5 μg/d的剂量连续使用14天,能够显著改善难治性瘙痒症状,这一结果与日本的验证性Ⅲ期临床试验一致。基于此,盐酸纳呋拉啡口崩片已成为目前中国首个且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瘙痒的选择性KOR激动剂。
盐酸纳呋拉啡在国外已有长达10余年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然而,在国内其真实世界中的应用经验尚显有限,但随着其在国内的正式获批及临床应用的逐步推进,其有望为广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问题5
陈江华教授:为有效应对CKD-aP这一复杂难题,需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优化管理策略。
在临床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发病机制,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新型治疗方法,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在诊疗水平提升方面,应提高医护人员对CKD-aP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推广标准化评估工具的使用,并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患者长期管理方面,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
这些工作的推进将为CKD患者带来长期益处,包括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优化医疗资源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康复,最终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多维度的综合提升,有望打破CKD-aP管理的困境,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