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张勤
肌少症是一种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已被WHO确认为独立疾病,随着老龄化加剧,肌少症患病人数持续增加。肌少症患者往往伴随慢性病,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寿命缩短。国内对肌少症的诊疗逐渐重视,近年来,各学术团体发布了关于肌少症的指南和共识,主要关注肌少症的诊断和干预。《老年人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为国内首个关于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的专家共识,为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肌少症门诊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和参考依据。
我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高,相关医疗需求大,但目前仅有少数综合性医院尝试开设肌少症门诊,肌少症门诊建设存在滞后和不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各地50多位老年医学相关领域专家撰写,参照国际通用的共识制定流程,历时16个月,于2024年12月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了《共识》,内容主要涉及肌少症门诊建设标准与要求、评估与诊断流程、干预策略、转诊与随访策略、数据管理与质控,共9条推荐意见。本文对《共识》进行解读,旨在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助力精准把握共识要点,提升专业水平,优化工作实践。
▌门诊建设条件
《共识》明确了肌少症门诊的场地设置、设备配置、人员组成和技术能力等建设标准,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开展肌少症门诊提供了参考依据。《共识》建议门诊设置独立诊室,并根据医疗单位能力配备相应的肌少症门诊评估室,以便进行躯体功能评估。同时给出了评估室大小建议,和配备设施的推荐,包括防滑步道、三姿站立指示地标、46 cm无扶手靠背椅、握力计、身高体重秤、皮尺、秒表等。除了基本的检验能力,建议综合医院配备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或人体成分分析仪(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患者肌肉量,配备检查设备排除合并疾病。社区医院有条件可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共识》特别强调了建筑细节,要求构建适合老年人群的医疗环境。
《共识》指出,肌少症门诊的核心成员是门诊医师和门诊护士,医师和护士都应具备老年综合评估能力。鼓励多学科团队的参与,推荐康复师和营养师加入到肌少症门诊的工作中,旨在为肌少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管理。
鉴于肌少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为确保老年患者及跨学科医疗人员对肌少症门诊服务对象有清晰认识,并能及时主动寻求或推荐患者接受诊治,《共识》主要依据常见症状对肌少症门诊服务对象进行了阐释。
由于当前肌少症门诊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并且考虑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共识》并未提出严格的高标准配置要求。更多鼓励医疗机构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广泛地开设肌少症门诊,并努力提高肌少症的诊断与干预能力。
▌筛查、评估与诊断流程
鉴于小腿围在肌少症筛查中的高敏感度和操作便捷性,《共识》建议将小腿围作为肌少症门诊筛查的工具,并提倡社区及医养结合机构对管辖区域内的老年人群每年至少进行1次小腿围的测量。此建议旨在更大范围内早期识别潜在的肌少症患者,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接受肌少症门诊的评估和干预,从而实现疾病预防的“前移关口”,有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及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
肌少症的评估涵盖了肌肉力量、躯体功能以及肌肉量三个维度。《共识》并未对肌少症的诊断标准进行重复阐述,而是着重指出,肌少症门诊医师在进行肌少症评估的同时,亦需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营养以及跌倒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医师不仅要确诊肌少症,还应避免忽略可能存在的合并疾病。《共识》之所以强调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是因为肌少症通常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共病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恶性循环。
《共识》针对社区及医养结合机构在肌肉量评估设备方面的局限性,建议门诊医师可依据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对患者是否具有“肌少症可能”进行初步评估,并对相关合并疾病进行诊断。该“肌少症可能”的诊断,确保了即便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亦能对肌少症进行初步识别和早期干预,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从而避免了因设备短缺所引起的诊疗延误。若患者被排除“肌少症可能”,则需转诊至老年医学科门诊或其他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干预策略
鉴于近几年已有关于肌少症诊疗的专家共识,《共识》对肌少症的干预策略进行了综合性概述,涵盖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合并疾病的治疗、营养支持以及运动指导等方面。鉴于家庭及社会支持对肌少症及其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共识》建议家属或陪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并提供充分的心理社会支持。由于肌少症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共识》为不同合并疾病提供了定制化的干预方案,强调了肌少症的诊疗并非孤立进行。在个性化干预方案中,针对合并不同慢性疾病的情况,《共识》提出了具体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运动的时机和类型,以及药物选择的建议等。
▌转诊、住院与随访策略
肌少症的长期管理需要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顺畅的转诊机制,并在必要时安排住院治疗,同时辅以规律的随访,以确保患者获得持续、全面的医疗照护。《共识》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肌少症患者的转诊指征,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针对无法明确诊断、合并基层无法诊治的疾病、干预效果欠佳的患者,建议社区或医养结合机构向综合医院转诊,有助于帮助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评估和诊疗。针对干预治疗后效果显著且患者依从性良好的肌少症患者,建议综合性医院向社区或医养结合机构转诊,方便患者在社区获得持续性管理。而在综合性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未控制的疾病,或因病情复杂门诊诊疗困难的,建议安排住院,并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诊治,体现了肌少症管理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共识》强调定期随访对肌少症患者的重要性,关于肌少症随访方案,目前没有相关科学研究可提供依据。《共识》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建议在肌少症确诊后早期的1个月内进行每周1次电话随访,以了解依从性,后改为每1~3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评估干预效果,同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数据管理与质控
《共识》积极鼓励推进肌少症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核心目的在于规范肌少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健康管理应用程序的普及,数据库建设已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撑,但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伦理风险,因此《共识》也强调伦理审批、数据维护和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共识》建议定期开展门诊质量会议,这是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的关键机制。
▌优势与局限性
《共识》强调了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结合,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其显著的优势,包括:(1)填补了当前门诊管理规范的空白;(2)共识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涵盖了门诊管理的各个环节,并给出了详细的流程;(3)符合我国国情,强调早期识别和分级诊疗,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4)突出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个性化诊疗;(5)积极推动诊疗数字化、智能化和循证化。随着肌少症研究的深入和新循证证据的出现,《共识》需要定期更新和修订,以保持其先进性和指导性,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