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智慧与现代循证医学融合下的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治疗探索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著称,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尽管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技术不断突破“时间窗”,仍有大量患者因错过治疗时机或再灌注损伤而遗留严重功能障碍。近年来,学界逐渐把目光投向“血管再通之外”的第二战场——多靶点脑细胞保护治疗。该技术通过同时干预炎症、氧化应激、血小板聚集及细胞凋亡等缺血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为神经元赢得“二次生机”。基于此,神经时讯特邀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殷小平教授,围绕AIS患者脑细胞保护治疗临床诊疗经验、前沿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享,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前沿理念与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银杏叶类制剂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从早期普通银杏叶制剂、进口药物,再到如今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其研究路径已从传统中药经验模式转向现代循证医学体系。殷小平教授分享道:近年来我国在银杏叶制剂研究领域成果斐然,特别是通过对多靶点创新机制展开深入探索,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凋亡及调控错误折叠蛋白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尤其是针对缺血后的级联损伤反应,其多通路干预的特性为神经保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使用场景覆盖从大面积脑梗死到小血管病变等多种卒中类型。殷教授强调,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并非传统抗栓或溶栓治疗的替代方法,而是通过“多机制互补”实现疗效叠加,最终实现脑卒中患者的综合诊治。
当前,卒中治疗正从“急性期干预”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殷小平教授认为,神经保护药物需与血管再通、康复训练等手段整合,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新模式。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多靶点特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在目前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该药物已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为卒中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选择。
然而,殷教授也客观指出,尽管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已取得一定的临床成效,但针对该药物的研究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可通过脑梗死亚型受试者分类研究排除干扰因素,获得更明确的研究成果,起到减少慢性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可塑性的作用,从而推动“治疗-康复-预防”的闭环管理。
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与王拥军教授、曾进胜教授等脑血管研究领军人物分享的宝贵经验,近年来脑血管病研究聚焦于多靶点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精准抗栓治疗方案优化,以及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康复新技术应用。在此背景下,殷小平教授对脑血管病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呈现出三大趋势。
第一,深化多学科融合,不断推动精准化治疗。殷教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辅助影像分析技术的发展,未来将能更精准筛选患者,并且能够扩展应用于多方面研究。
第二,靶点精准化发展,通过机制联合治疗,构建从“单药”到“多模态干预生态”。殷教授分享道,在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干细胞疗法、纳米药物等新型技术的协同方案。例如,利用纳米机器人靶向清除血管内斑块后,联合神经保护药物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或可通过生物胶修复血管内皮,实现“机械-药物-生物”三重干预。
第三,AIS治疗时间窗突破,扩展神经保护药物使用范围。殷教授介绍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研究聚焦于超早期(<3 h)脑卒中患者应用神经保护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时间窗应用神经保护药物具有安全性,未来需进一步验证该药物在延长治疗时间窗(如超早期3 h外)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其对出血性卒中(如动脉瘤破裂)的跨界应用可能。
银杏制剂作为“老药新用”的典范,既承载了传统中药的智慧,又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机制与疗效的双重突破。随着我国卒中防治体系的完善,其多靶点、多场景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未来,通过更精准的临床设计和跨学科合作,或将完善神经保护治疗临床应用策略。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