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神经伦理学研究差异与原因分析
张欣
神经伦理学是现代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神经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在探索大脑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解决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神经科学技术实践也带来了人格尊严、认知自由、行为自主、脑隐私保护等系列伦理问题。202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召开神经技术伦理国际会议,呼吁“在神经技术领域建立道德框架以保障人权与基本自由”。 神经伦理学包括神经科学的伦理学和伦理学的神经科学两大领域。神经科学的伦理学研究关注神经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对研究产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伦理学的神经科学研究则主要探讨神经科学技术对个人道德与行为的影响,从神经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伦理学问题。神经伦理学的发展反映了神经科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叉影响,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平衡,也提升了科技进步的道德可持续性。
■ 一、中外神经伦理学研究比较 ■
在过去二十余年里,神经伦理学研究快速增长,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相关研究不仅涉及脑科学领域的特殊伦理问题,还包括对身心关系、自由意志等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梳理神经伦理学文献并对国内外研究差异进行系统比较,有助于把握神经伦理学研究的热点趋势,揭示核心主题、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为我国神经伦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从规模分布上看,中外神经伦理学研究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研究成果总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神经伦理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未来需要持续开展研究,进行长期积累。国外神经伦理学研究主要分布在北美与西欧,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具有显著影响力。
从热点前沿上看,国外神经伦理学研究呈系统化、专题化发展趋势;国内研究则相对分散,应推动研究的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主题方面,国外神经伦理学研究深入全面,涵盖了神经系统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机制的实验性研究、新兴神经技术应用的伦理探索,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神经伦理争议;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再审视、对神经增强技术的伦理分析,以及基于多元理论视角探讨神经科学发展的伦理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方法上,国外神经伦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国内研究偏重理论思辨,实证研究不足,应完善研究体系,丰富内容并拓展方法。
从发展演进上看,国外神经伦理学研究表现活跃,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且各主题讨论周期较长。国内研究热点更新较慢,研究主题较少,其中“脑机接口”的热度增幅显著高于其他主题,是目前国内唯一爆发性的研究热点。此外,国内神经伦理学研究呈现出“追随性”特征。例如,神经增强议题在国外自2008年前后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国内的相关讨论近年才渐成热点。
■ 二、中外研究差异的原因分析 ■
伴随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与神经技术的广泛应用,神经伦理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与方法上,中外神经伦理学还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发展战略、文化传统、学术传统三方面对现存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中外神经科学发展战略差异影响神经伦理学的发展走向与主题。近十年,全球多国启动脑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开展神经伦理学研究。例如,美国于2013年启动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欧盟委员会同年启动欧洲“人脑计划”,中国在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发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但各国脑科学计划在战略目标、规模投入、开展时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具体来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将脑功能解析与神经科学转化应用作为主要目标,经费投入较多,启动时间较早,并高度重视神经伦理学研究。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将脑疾病治疗和脑启发式人工智能放在优先发展位置,2021年正式启动,但暂未将伦理研究正式纳入脑计划中。这导致中国神经伦理学发展相对滞后,且研究类型相对单一,缺乏伦理学与神经科学交叉领域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
其次,中外文化传统差异影响神经伦理学的价值观念与实践。文化传统影响个体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尽管中外神经伦理学都积极遵循基本的伦理学原则,重视人的尊严与权利,但在伦理标准制定和伦理实践等方面仍存在差别。具体来说,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尊重个体选择。这使国外研究更加关注个体的自主决策,重视对特定群体和具体案例的研究,努力平衡神经科学发展与个体权利保障。而中国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个人义务,重视家庭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因此国内研究注重神经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神经科学的规范性和负责任的创新。
最后,中外学术传统差异影响神经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将伦理研究与科学方法相结合,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神经科学实验、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国外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旨在从多角度深入探索神经伦理问题,获得丰富的科学数据。与此相对,国内学术传统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学术和文化体系,学者们更偏重逻辑推理与理性思辨,强调对学术经典和重要理论的研究传承。论证过程中常结合成熟的伦理理论模型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尝试为神经伦理挑战寻找本土化解决方案。
■ 三、研究展望 ■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提出以下展望:第一,神经伦理学研究应贯穿神经科学发展的全过程。神经科学与神经伦理学相辅相成,前者提供研究基础,后者提供伦理规范。应积极推动国内神经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合作,鼓励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积极参与神经伦理讨论,与伦理学研究形成合力,避免出现科学发展在前,伦理研究在后的不平衡与时间差。第二,加强国际合作并丰富研究方法。神经伦理学研究具有全球性特点,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与经验共享,提高我国神经伦理学研究的创新性。借鉴国外科学实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提高神经伦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为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伦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提高对神经数据伦理问题的关注。神经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与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常见方法,国内对神经数据伦理问题的关注尚显不足,需进一步提升对神经数据获取、处理和使用中相关伦理问题的重视。应积极构建公正、透明、安全的数据管理体系,从而保护个体权益。
(作者:中南大学人文学院 李梦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欣 刘星)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