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CNS丨张建宁教授:颅脑创伤诊疗的全面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建宁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神经外科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带来了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思维的涌现,更为颅脑创伤(TBI)的诊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传统理念与当代潮流的冲突,以及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如何重新认识TBI救治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好TBI的医工结合创新转化,以及三医联动分级诊疗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如何结合,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探讨TBI诊疗的新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全体大会上,张建宁教授以“颅脑创伤诊疗的全面进展”为题,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观点与实践指导。
TBI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脑部损伤扩展到全身性疾病的范畴。除了直接影响脑组织,TBI还可能引发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改变。这种全身性影响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TBI的远期影响,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脑血管事件的增加,也日益受到重视。这种对疾病概念的拓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TBI的病理过程和影响,为制定更有效的全身系统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经典的TBI病理机制认为由原发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构成。脑外伤后,患者常常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HPA轴激素水平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处于高血糖和高动力状态。此外,对脑干高级功能的障碍、炎症反应和血管结构的改变等源头性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发现,在脑外伤发生的早期,即6~8 h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8 h后高凝的发生率迅速降低。在针对人体的研究中观察到,这种高凝现象与细胞外微囊泡(BDMV)有着密切的联系。BDMV可促进血小板激活,导致血管痉挛和微血栓的形成,进而影响TBI后的继发性损害。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新老交互”现象,即循环系统与相关器官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颅脑外伤后,BDMV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继发性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局限于脑部,还可能影响到心肌、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全身性反应。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淋巴系统与TBI之间的密切联系。淋巴系统在TBI后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能参与了代谢产物的清除、微循环微环境异常、组织再生修复等过程,对TBI的恢复和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TBI病理机制新的视角,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TBI的诊断技术已有了显著的进步。现代影像技术,如床旁动态CT检查结合ICP等多模态检测,极大提升了TBI病情检测的及时性、准确性;MRI多模态影像融合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微小病变和白质损伤;PACS及云影像应用使TBI诊断分析更加快速便捷,为分级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功能影像检查如PET-MRI、PET-CT等,能够实时监测大脑网络连接性,评估信息处理能力,对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进行精细化评估。血液标记物的检测也为TBI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如GFAP+UCH-L1检测在排除TBI诊断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TBI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TBI的临床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治疗转向了全身系统治疗。其中,快速评估与检查诊断、检测技术精准干预技术、智能化转化与系统联动的TBI患者院前救治体系的进步,可提升患者救治效率和康复效果。亚低温治疗、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等方法的应用,为TBI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使得颅内血肿的清除更加微创和精确。此外,康复治疗技术的进步,如早期床旁康复、多感官刺激疗法、高压氧治疗等,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TBI的治疗前景更加广阔。脑机接口、AI技术在TBI诊疗中的应用,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干细胞-生物材料-物理刺激多模态融合治疗体系、单细胞技术与脑机接口精准神经环路重建等新兴技术,为TB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急性期抑炎创新药物的研发,如STING抑制剂等,也显示了减少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功能的潜力。
总之,TBI的诊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疾病概念的拓展到发病机制的新认知,从诊断技术的进步到临床治疗的发展,再到新技术探索的展望,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对患者健康的高度重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TBI的诊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