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从1到206家!谈及未分化疾病门诊10年裂变,这位学科领头羊泪目了

来源:
全科学苑
2025-08-15 09:53:25

【编者按】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将至。日月更迭,白衣不改;四季流转,初心弥坚。一代代医者以毫厘必究的刀锋,雕刻生命的疆界;以寸寸丹心的大爱,点亮人间的灯火。于无声处,他们书写了最动人的传奇——那是科学与仁心合奏的交响,是微光汇成星河的力量。值此节日,让我们向每一位以凡人之躯托举生命奇迹的医者,致以最深的敬意。



本次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契合节日主题,弘扬全科医生“以患者为中心、守护基层健康”的崇高精神,全科学苑特别就未分化疾病(MUD)这一全科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任菁菁教授。任菁菁教授作为国内MUD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见证了MUD从概念萌芽到成为医学绿洲的十年发展历程。


MUD定义


MUD指的是处于疾病任一阶段,依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尚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一类健康问题,如乏力、消瘦与水肿等。其核心特征包括:患者常因某个或多个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异常反复就诊;查体与辅助检查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症状暂无法归因于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常伴有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与个体长期共存。


临床上,MUD不仅包括因医生主观因素和客观检查手段受限而暂时未能明确诊断的疾病,还涵盖了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其治疗和管理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发展到如今需要全科医生的长期随访,并通过对症、支持、认知、运动、康复、叙事及中医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


1




2015年前后,国内对MUD的概念几乎空白。浙一全科为何选择以此为主攻方向?哪些案例或事件让您意识到其紧迫性?


任菁菁教授:起源可以追溯到应一家健康管理机构之托,对机构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进行培训。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是否要按照内科书,一个病一个病的培训?前往健康管理中心的客户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百姓,是否都患有已确诊的疾病?事实上,许多患者仅有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但非常焦虑,希望寻求“诊断”。这促使我们萌生了“MUD”的概念,并制作了专属的“培训手册”,率先开设了全国第一个MUD门诊——乏力门诊。


MUD在国内的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


  • 2015年,浙大一院全科刘娟娟医生执笔的第一篇中文论文《常见MUD的全科处理探讨》发表于《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标志着MUD领域在中国正式开启。 


  • 浙大一院任菁菁教授主编的国内首部MUD专著《全科常见MUD诊疗手册(第1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MUD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2017年,《GP-IP带教模式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探讨》一文,首次提出将MUD融入全科住培带教中。


任菁菁教授表示,经历了MUD的探索阶段,自2019年到2023年,MUD逐步从概念走向内涵发展。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团队、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相继发表系列MUD文章,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繁荣。


2021年,周亚夫等六位全科医学专家在《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定位与发展策略》一文中指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应当成为MUD与多病共存的诊疗中心。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极大地提升了全科医学的学科地位。


2021年12月,在第八届中国全科医学大会上,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迟春花教授指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诊疗特色应包括MUD、复杂共病等健康问题的规范化诊治。


2023年12月,时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候任主委王永晨教授在《中国全科三十年访谈录》中强调,全科要成为未分化疾患与共患病诊疗的主要场所。这些声音极大地推动了MUD诊疗领域的发展。


此外,以任菁菁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群体还通过成立MUD学术专委会、开展MUD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式,不断推动MUD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2




从去年开始,MUD领域在全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请您谈一谈在全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任菁菁教授:自2024年开始,MUD领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24年3月,全国首个基层“MUD与多病共存”诊疗中心在广州正式成立;同年5月,全国首家MUD与多病共存工作室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集团建立。全国已有206家单位开设了MUD门诊,其中54家已启动未分化疾病多学科联合诊疗(MUD-MDT)工作。


同时,国内首部MUD领域专家共识——《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在《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正式发表,随后《消瘦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水肿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口干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等共识也相继发布或即将发布。这些共识的发布,为MUD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学术交流方面,2024年9月6日,在中华医学会全科学术年会青年论坛上,全科青年专家们就“是否赞成MUD这一概念”展开激烈辩论,共同探讨MUD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价值。此外,MUD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江苏南通的MUD门诊帮助患者走出了“确诊困难”的困境。


国内首部《全科医学临床思维导图荟萃》上架


为提升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由任菁菁教授牵头编写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导图荟萃》于今年7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架。这是国内首部以思维导图形式系统性呈现全科医学知识的著作,由多位资深全科医学专家联合编撰。本书突破了传统医学教材的线性叙述模式,创新性地运用结构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将全科医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技能进行高度凝练与逻辑化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与临床参考工具。


图片


最后,任菁菁教授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在MUD连续性管理上有着天然优势,但这些问题的存在,终究是压在基层全科医生身上的一座大山。


  • 鉴于MUD病因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加之基层医疗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全科医师对于MUD的认知和诊疗能力欠缺且受到极大限制;


  • 国内MUD患者评估和管理处在初级阶段,尚无统一的评估工具;


  • 过多本该在基层首诊的MUD患者流向大医院,导致无法从转诊到专科医疗服务中受益;


  • 医患关系紧张,始于症状解释的差异,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并感到被医生误解。


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导致基层全科医生的价值不能够完全体现,全科医学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学科标识度,这不仅是基层医疗发展的痛点,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现状,深入调研基层全科医生面临的困境,从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待遇提升等多方面入手,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图片


任菁菁教授强调,MUD的发展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随着《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等文件的发布,MUD已从“概念争议”迈向“标准建立”阶段。期待更多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跨学科协作,让全科医生在MUD管理中发挥更大价值,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全科力量。


正如任菁菁教授所言:“MUD的十年征程,是全科医学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缩影。未来,我们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科学的工具,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这既是全科医生的使命,更是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家简介



图片

任菁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博士

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全国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全科分会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分会副会长等

浙大一院全科联盟发起人

2019吴阶平全科医生奖获得者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

领衔国内首个全科未分化疾病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担任《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健康体检与管理》副主编及多本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