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自控镇痛如何管理?2025专家共识最新建议来了
术后疼痛是指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也称为急性伤害性疼痛)。80%的术后患者会出现急性疼痛,其中高达75%的患者疼痛程度达到中至重度。目前,患者自控镇痛(PCA)是最常用且最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该方法由医护人员预先设定给药方案,再将PCA泵交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自主管理镇痛过程。PCA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术后随访和精细化的护理支持。尽管术后随访对镇痛效果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以规范相关临床实践。
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制定了《成人术后患者自控镇痛随访专家共识(2025)》,以下为共识核心问题及对应解答。
推荐意见
问题1:成人术后PCA随访团队应包含哪些人员?
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人员规模,组建由医、护共同参与的随访团队(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A)。
问题2:成人术后PCA适宜哪些患者?
成人术后PCA适用于大部分手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但需评估患者的手术方式、年龄、合并症、肺功能、肾功能、肝功能、气道梗阻情况、过敏史、用药史、认知功能等,基于评估结果制订或选择PCA方案;不适用于昏迷、认知功能障碍、对镇痛药物过敏和拒绝使用的患者(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B)。
问题3:成人术后PCA随访实施前需作哪些准备?
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制订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对术后使用PCA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及详细评估,评估内容可参考《麻醉评估记录单》(推荐强调:2;证据等级:B)。
表1 麻醉评估记录单
问题4:如何正确随访与反馈PCA治疗情况?
术后24 h内携《PCA疼痛治疗记录单》或数字助手至患者床旁完成首次PCA随访,并于使用期间每日至少随访1次直至PCA治疗结束,根据不同的镇痛处方重点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给予个性化指导,保障镇痛效果(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GPS)。
随访团队应对治疗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患者的按压次数与实际用药量是否一致等进行随访,并根据随访情况调整疼痛管理策略(推荐强调:2;证据等级:C)。
表2 PCA疼痛治疗记录单
问题5: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疼痛治疗情况?
《PCA疼痛治疗记录单》应涵盖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给药途径、PCA用药配方、镇痛泵各参数设置、疼痛评估工具及疼痛评分(静息、活动和咳嗽时)、镇静评分、镇痛满意度、是否使用其他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皮肤瘙痒、胃肠道反应、尿潴留等)及药物调整情况(推荐强调:2;证据等级:GPS)。
问题6:如何对术后PCA的成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应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同时进行宣教,重点宣教PCA镇痛使用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并指导其必要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C)。
图1 PCA 泵使用指导要点图示
问题7:如何正确使用PCA装置?
PCA泵在运行正常时方可启用,应设置锁定密码避免误操作,尽早发现并处理运行期间的特殊情况;当出现病房医务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尽快与麻醉科值班医生联系,以及时解决(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C)。
问题8:如何规范管理PCA装置?
应依据我国麻醉药品的相关管理规定,对PCA装置的发放领用、使用以及回收处置等关键环节层层把控(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C)。
问题9:成人术后PCA质量管理目标包括哪些?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成人术后PCA镇痛满意率,PCA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以及PCA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质量管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PCA药物、参数、管理模式等进行优化,定期反馈并持续改进(推荐强调:1;证据等级:C)。
表3 成人术后PCA质控指标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