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医护携手的科普佳作 | 老游评书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09-02 17:40:34
图片

《麻醉医护说:讲讲麻醉的故事》

撰写 |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随着科技的进步,麻醉学早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通的拔牙、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到成功实施各种手术都离不开麻醉。然而,麻醉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打一针麻药那么简单。最近饶有兴趣地拜读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张静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付梓的新书《麻醉医护说:讲讲麻醉的故事》。在笔者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阅读由护士长主编的科普书籍。这本共8章、14.3万字的小书,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的发展史、术前评估、麻醉管理、并发症、疼痛的管理、麻醉的恢复、恶性高热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及麻醉的安全管理。针对普罗大众关心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麻醉科医生如何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在手术中如何精准操作以确保患者安全以及术后如何有效镇痛等,这本医护携手的科普佳作将带您一起揭开麻醉学神秘的面纱。窃以为,该书最大的亮点是不仅科学严谨地介绍了麻醉学的相关知识和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该院独创的对恶性高热抢救用药的“消火栓”模式,而且借助种类繁多和形式多样的插图极大地增加了书籍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得枯燥乏味的麻醉学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和趣味横生。阅读该书不仅能帮助读者获取与麻醉相关的各种知识,更能增进医患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
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

回眸史册,麻醉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医学和科学的发展,麻醉技术不断演变,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麻醉药物主要依赖于植物和天然物质。1846年10月16日,现代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威廉·莫顿在牙科手术中成功使用乙醚吸入麻醉,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麻醉从应用传统的植物药物转向应用化学合成物质。自1998年起,每年的这一天也被定为“世界麻醉日”。如今,麻醉学不仅肩负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使命,还拓展到疼痛诊疗、重症医学、急救复苏和麻醉治疗等领域,为患者生命体征的调控、疼痛的管理和舒适化的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麻醉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这本由该院麻醉科医生和护士携手精心编写的科普佳作,旨在揭开麻醉学的神秘面纱,不仅为其他学科的医护人员提供了相关知识的更新,使他们对麻醉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医疗中的作用有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而且力促更多患者深入了解麻醉相关的各种知识。全书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循序渐进,依次介绍了麻醉的历史背景、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及恶性高热领域的知识及研究进展。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聘请了专门的视觉设计师,创作出丰富且生动的插画,巧妙地将复杂的麻醉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学习麻醉学知识。这种独具匠心的编写风格,极大地拓宽了麻醉学知识的传播范围,使其传播更为广泛和有效。

◀
言简意赅的患者指南
▶

编者在书中精挑了麻醉的基本知识和患者关注度高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专业团队的认真梳理和细选,并给出通俗易懂的答复,充满了麻醉科医生严谨求实和挚爱科普的心血和智慧。例如,所有患者麻醉前均需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麻醉科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化验结果,结合手术的复杂程度,评估患者的手术麻醉风险,在与外科医生和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手术是否进行并确定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是使患者达到充分的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状态,麻醉科医生需要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保证患者顺利接受手术,这个过程伴随患者自主呼吸、吞咽和咳嗽等保护性反射的消失。无痛胃肠镜可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提高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医师提供最佳的诊疗条件。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前需严格执行禁食禁饮,一般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以防止发生反流和误吸。编者还就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言简意赅的答案。例如,为什么术前需要禁食禁饮?对不同的患者禁食的时间要多久?禁食禁饮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可以吃药并饮水送服,但需按医嘱进行。通常建议术前1~2小时服用口服药,可以饮小口清水送服,避免摄入水过多。感冒时不能进行麻醉,尤其是全身麻醉,主要是因为感冒可能会增加手术及麻醉的风险,导致气道阻塞、支气管痉挛、喉痉挛、加重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等问题。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建议患者症状消失2~4周后再行择期手术,如患者有喘息、严重咳嗽咳痰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必要时推迟4~6周再行择期手术。在疼痛管理方面,着重介绍了镇痛泵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分娩镇痛的相关知识。

◀
恶性高热的创新诊治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是麻醉学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践行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操作规范,在临床工作中勇于创新,书中介绍的有关恶性高热的系列研究就是其典型代表。恶性高热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要遗传方式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应用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后。它是一种罕见但极具致命性的麻醉相关急症,病情凶险且进展迅速,严重的骨骼肌损害会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未经救治者病死率超过80%,目前已被列入我国《罕见病目录》。在麻醉科主任、本书主审郭向阳的带领下,他们踏上了征服这一顽疾的艰辛之路。作为我国麻醉学泰斗罗爱伦的首位博士生,郭向阳进行了长期系列研究,首次总结出国人恶性高热的发病特征,为我国防治恶性高热提供了第一手的客观资料。随后,通过汇总分析我国历年对恶性高热的救治情况和地域分布,提出物理降温、纠正内环境紊乱、应用床旁血液滤过及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综合抢救措施,有效提升了其救治水平。针对国外特效药价格昂贵、国内无药可用的状况,他们创新性通过医院和企业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唯一特效药丹曲林钠并在国内上市,使接受救治病例的病死率降至9.1%,稳居国际领先水平。身为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他还创建了恶性高热抢救用药的“消火栓”模式,提出早期识别疾病,完善丹曲林钠的保障途径,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围术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该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在本书的第七章,编者们不仅全面普及了恶性高热的相关知识,还毫无保留地公布了这种特效药的使用和配置方法,为麻醉学同道和病患提供了救命秘籍。

◀
医护携手的科普佳作
▶

毫无疑问,麻醉不仅是外科平台的重要枢纽,更是围手术期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麻醉的参与,不仅能帮助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制订最佳麻醉方案,也有助于打破学科间壁垒,提高疑难重症和复杂疾病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据笔者所知,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共有医护人员217名,除为全院11.2万例住院手术患者保驾护航外,还积极拓展手术室外麻醉,开展多项无痛诊疗服务。该院麻醉人恪守“为爱托起生命彩虹”的神圣职责,承担起医者传播知识的责任,将对科普事业的挚爱付诸编书的具体行动。参与该书编写的医护人员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和自己的调休时间从事本书的创作。在编写过程中,各章节的编写团队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医生们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负责麻醉学专业知识的梳理;护理团队则从实际的护理经验出发,提供宝贵意见并组织编写。正是基于医护之间和衷共济的配合,从不同视角切入,使本书内容更加全面、翔实,贴近临床。编者们采用轻松易读的写作风格,让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瞬间变得生动有趣。该书的问世,不仅是对麻醉学知识的深入讲解和全面普及,更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患者战胜因对麻醉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麻醉科医护工作的理解,感受到麻醉学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魅力。编者由衷地希望,当你为需要进行麻醉而担忧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消除心中的疑惑,从容地面对手术,享受美好的人生。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