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火中的白衣长城,这些故事不该被遗忘

来源:
康迅网
2025-09-03 11:48:50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刻,宣告着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图片

图1 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80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火中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他们以手术刀为武器,以白大褂为战袍,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着生命的尊严。这些白衣战士用专业和勇气,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白色长城。

图片

院校大内迁,危亡护火种

图片


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夏大地的平静。随着平津沦陷、上海告急,全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空前挑战。当时全国约有正规医院500所,病床3万余张,医师1.2万余人——这些数字在全面战争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医疗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整个医疗系统做出艰难的抉择和重组。
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南京中央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纷纷开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内迁。湘雅医学院师生带着珍贵的教学设备、医疗器械和图书资料,辗转千里西迁贵阳,途中不仅要躲避敌机的轰炸,还要克服交通不便、物资短缺等重重困难。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敞开怀抱,以惊人的包容性接纳了内迁的齐鲁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等多所院校师生,在成都华西坝形成了战时著名的“华西坝医学教育中心”,成为战时中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堡垒。
1940年,聂毓禅带领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师生西迁成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她创造性地提出“临床教学与战场救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战火中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护理人员不仅专业扎实,而且应变能力强,成为前线医疗救护的中坚力量。
在陕甘宁边区,傅连暲等人创建了八路军医院,并开办医疗卫生培训班。他们利用简陋的设备,自制医疗器械,采集中草药,建立了一套适合根据地条件的医疗卫生体系。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带来的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也在各根据地得到推广和应用。这些医疗创新不仅服务于战时需要,更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场规模空前的医疗系统大迁移,不仅保存了中国医疗事业的有生力量,更在战火中形成了特殊的医疗教育体系。各内迁医学院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为前线输送了大量急需的医疗人才。据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各医学院校共培养医师约9000人,护士约7000人,这些医疗人才成为抗战医疗救护的中流砥柱。

图片

烽火淬白衣,仁心赴国难

图片

战场上,医护人员创造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奇迹。在药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发挥惊人智慧,用煮沸的食盐水代替生理盐水,用竹片精心制作夹板,用普通棉布经反复蒸煮消毒后作为手术敷料。由于缺乏麻醉药品,许多手术只能在局部麻醉甚至无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医护人员需要一边安抚伤员,一边以最快速度完成手术。

图片
图2 抗战时期后方战地医院
手术常在敌机轰炸的间隙进行,医护人员不得不在煤油灯甚至手电筒的微弱照明下完成精密的手术。战地医院多设在庙宇、学校或临时搭建的草棚中,设备简陋至极。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曾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手术三例,皆在烛光下进行。炸弹落于百米外,屋顶尘土簌簌而下,吾等以巾覆伤口,继续手术。”
著名公共卫生专家伍连德博士在抗战期间坚持在汉口从事防疫工作,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每见伤兵痛苦呻吟,便觉个人安危不足道也。”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抗战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林可胜,这位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生理学博士,毅然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创建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战场实际,先后培训了2万余名医务人员,建立了150多个救护分队,分布在各大战区。林可伟还首创了“阶梯式医疗后送体系”,在前线设立包扎所,师部设立野战医院,军部设立收容所,后方设立基地医院,形成完整的伤员救治后送体系,这一系统成为我国现代战地医疗救护体系的奠基之作。
八年抗战中,全国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共有3000余名医护人员因公殉职,他们倒在了手术台前、巡诊路上和转移途中。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更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更令人痛心的是,战时医疗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多次轰炸明显标有红十字标志的医院和救护车队。1937年8月18日,日军轰炸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造成多名医护人员伤亡;1939年10月3日,日机轰炸重庆中央医院,炸死炸伤医护人员和患者近百人。这些针对医疗设施的轰炸行为,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更严重破坏了战时的医疗救护体系。

图片

医心永向党 薪火代代传

图片

八十年过去了,战火已然熄灭,但抗战医者们留下的精神火炬却代代相传。他们在极端条件下表现出的专业精神、人道主义情怀和创新勇气,至今仍然是中国医疗界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传承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更体现在医德医风和职业信仰上。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防控,从汶川地震到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代代中国医护人员继承和发扬着前辈的精神传统,在每一次危机面前都挺身而出,守护人民健康。疫情期间,广大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这种“逆行”的精神,与抗战时期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的选择如出一辙。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更融入日常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每一次精准的诊断,每一台成功的手术,每一位患者的康复,都是这种精神的当代体现。现代医疗条件虽然已经大大改善,但医者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抗战时期形成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指导当代医疗实践的重要准则。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前线将士的丰功伟绩,也要铭记那些在战火中守护生命的白衣卫士。他们用专业和勇气,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白色长城。这道长城虽然无形,却比任何实体长城都要坚固,因为它是由医者的仁心、勇气和奉献精神构筑而成。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份穿越烽火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医者们,在和平年代继续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当我们穿上白大褂,我们不仅是在继承一个职业,更是在传承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责任。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