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跌下神坛?《柳叶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更优!
长期以来,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药物,在冠状动脉疾病(CAD)二级预防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纳入近2.9万例患者的大型Meta分析结果,可能对这一传统观念发起强劲挑战。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在降低CAD患者长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方面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相当。这一发现可能重塑CAD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CAD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是CAD患者二级预防的基石,旨在降低血栓事件风险,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数十年来,阿司匹林一直被视为CAD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多项里程碑式研究奠定了其地位。然而,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明显局限性,包括“阿司匹林抵抗”现象(5%~40%患者对阿司匹林反应不佳)、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等。
氯吡格雷作为另一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P2Y12ADP受体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氯吡格雷已证明其价值,但在CAD长期二级预防中,两种药物孰优孰劣一直缺乏明确证据。
严谨的大规模Meta分析
这项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旨在全面评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CAD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团队检索了多个主要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中央对照试验注册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7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总计覆盖28 982例CAD患者。所有纳入试验均直接比较了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通常为100 mg/d)在CAD二级预防中的效果。
研究设计严谨,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GRADE方法评估证据质量。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 的复合终点,通常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血运重建。安全性终点包括大出血事件(根据ISTH或TIMI标准)和全因死亡率。
氯吡格雷展现显著优势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