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
老年期抑郁障碍(LLD)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病因学、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流程及治疗干预策略与成人抑郁症不尽相同,因此对规范化诊疗带来挑战。《中华精神科杂志》2025年第8期发布了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制定的《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从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临床特征、评估与诊断、治疗干预、康复及复发预防等方面提出了专家观点,希望为我国老年期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
临床特征 LLD的抑郁核心特征与其他年龄段患者无差别,即存在快感缺失、兴趣减退和情绪低落。此外,郁闷、自杀观念或行为、自责、缺乏愉快体验、无助/绝望、焦虑不安、睡眠紊乱、疲乏、躯体不适、食欲/体重改变、懒散迟缓等也被认为是常见症状。伴有激越、疑病、精神病性症状比例较高,且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无价值感等症状更为普遍。除抑郁核心症状外,临床应重点关注LLD患者的焦虑/激越、疑病躯体化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损害、睡眠障碍、应激反应、自杀行为等特征性症状。
评估与诊断 LLD的全面评估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准确识别症状,而且可以清晰呈现可能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对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和全面康复提供信息支持。基于精神障碍临床评估基本原则,结合LLD风险因素与临床特征,本专家共识提出涵盖“精神症状-躯体状况-影响因素-病程特征-功能缺损”的多维整体评估框架。此外,LLD需要重点关注躯体共病和药源性抑郁。
治疗干预 LLD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自杀率,防止复燃复发,促进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LLD以安全、循证、有效为基本治疗原则,兼顾个体化、综合、全程及经济性原则。可以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神经调控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实施规范治疗。
康复及复发预防 LLD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医护、社工及家属等共同参与的预防管理模式。建立以心理保健、疾病科普为主的一级预防;以早期风险识别、筛查干预为主的二级预防;以有效治疗、长期康复为主的三级预防。重点关注: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定期筛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巩固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杀风险防控,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以及全面功能康复。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