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床位/设备/人员的“硬指标”+ 质控/应急/科研的“软实力”怎么抓?2025最新重症医学科建设指南解读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09-08 10:52:11

近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讨论、制订的《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本文为大家带来指南的要点总结,后附指南原文。

一、指南概述与制定背景

要点总结: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及其诊治的临床学科,ICU是其临床实践的核心单元。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制定,涵盖ICU建设、人员配置、设备、质量管理、培训、科研、应急响应与服务模式等九大方面。

指南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强调标准化与灵活性相结合,动态更新机制明确。

二、重症医学科病房建设

(一)床位与区域设置

要点总结: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

三级医院ICU床位占比不低于4.5%,二级医院不低于2.4%,并需配备一定比例的可转换ICU床位。

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超过85%时应考虑扩容。

教学医院需配备教学区域与模拟设备。

推荐意见:

按“平战结合”原则储备可转换ICU床位,确保24 h内可转化使用。

Sub-ICU(亚重症病房)建议设置在ICU附近,收治需监护但无需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

(二)ICU布局与设计

要点总结:

ICU应邻近手术室、影像科等重点部门,分区明确(医疗区、辅助区、污物处理区)。

装修需耐腐蚀、防霉、防火,床单元间距符合感控要求(单间18~25 m2,多人间床间距≥2.5 m)。

建议采用单间或半隔断设计,配备负压病房、非接触式洗手设施。

推荐意见:

功能用房与病房面积比应≥1:1。

每个床单元按“生命岛”模式配置,电气、医疗气体独立控制。

(三)信息化建设

要点总结:

重症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应整合HIS、EMRS、LIS、PACS等系统。

实现物联网数据自动采集、智能评分、护理记录自动化、科研数据库支持等功能。

推荐意见:

建设目标包括:自动化数据采集、多维度统计分析、信息化质控、科研支持平台。

推动5G、人工智能技术在重症诊疗中的应用。

三、专业人员配置与技术要求

(一)医师岗位与技术要求

要点总结:

医师需接受系统化培训并通过资质考核。

分级掌握基本技术(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进阶技术(如重症超声、血液净化)、限制类技术(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

推荐意见:

医师与床位比不低于0.8:1,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低于(2.5~3.0):1。

Sub-ICU医师床位比0.4:1,护理按1:1配置。

(二)护理与其他专业人员

要点总结:

护士需掌握重症护理、设备操作、感染控制等技能。

鼓励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如ECMO、血液净化)。

建议配置呼吸治疗师、康复师,组建MDT团队。

推荐意见:

护士应具备沟通能力,提供患者与家属情感支持。

呼吸治疗师负责呼吸支持设备管理与康复,康复师需掌握功能障碍评定与治疗技术。

(三)人才队伍建设

要点总结: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海外青年科研人才。

推动亚专业发展(如重症呼吸、心脏、神经)。

推荐意见:

建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甲医院应争取成为住培与专培基地,建设GCP平台与生物样本库。

四、设备配置要求

(一)ICU设备配置

要点总结:

二级医院需配备基本监护、呼吸支持、输液设备。

三级医院需增加中央监护、移动超声、支气管镜、ECMO等高级设备。

推荐意见:

每床需配置12~18个电源插座,双路供氧、压缩空气、负压吸引接口。

建议配备POCT设备、颅内压监测、脑氧监测等高级设备。

(二)Sub-ICU与可转换ICU设备

要点总结:

Sub-ICU设备参照ICU标准,侧重康复设备(如功率车、移位器)。

可转换ICU需确保氧源、气源、电源接口与ICU一致。

推荐意见:

可转换病房应预留设备带接口,确保快速转化时设备兼容性与安全性。

五、质量管理

要点总结:

医疗质量是重症医学的核心,需建立制度化、信息化的质控体系。

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需定期评估、反馈并持续改进。

推荐意见: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执行年度质控计划。

运用信息化平台自动化采集质控数据,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六、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要点总结:

住院医师需完成3年规范化培训。

鼓励参加重症医学5C培训、核心技能培训与专科护士培训。

推荐意见:

三甲医院应申请成为住培与专培基地,加强师资培训。

护士需接受重症专科培训,掌握临床、教学、科研能力。

七、重症医学科研

要点总结:

鼓励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脑功能监测等。

建议建设GCP平台、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

推荐意见:

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申报各级科研与人才项目。

推动国际合作与多中心临床研究。

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点总结:

需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明确人员职责与资源调配机制。

建立MDT团队、远程会诊平台和心理支持机制。

推荐意见: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修订预案。

建立梯队人才培养与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九、ICU服务模式创新

(一)早期康复

要点总结:

在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行早期床旁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康复措施包括运动训练、呼吸锻炼、气道廓清技术等。

推荐意见:

组建康复团队,由重症医师、康复师、护士等组成。

Sub-ICU应承接慢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二)MDT与远程医疗

要点总结:

MDT有助于优化诊疗方案,提升科研与临床合作。

Tele-ICU可缓解资源不均,降低病死率与运行成本。

推荐意见:

推进省、市、县三级Tele-ICU体系建设。

建立医联体内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机制。

总结

《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系统构建了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框架,涵盖从硬件建设到人才培训、从日常管理到应急响应的全方位内容。其核心在于标准化、同质化、智能化、人性化,旨在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推动中国重症医学与国际接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