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位/设备/人员的“硬指标”+ 质控/应急/科研的“软实力”怎么抓?2025最新重症医学科建设指南解读
近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讨论、制订的《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本文为大家带来指南的要点总结,后附指南原文。
一、指南概述与制定背景
要点总结: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及其诊治的临床学科,ICU是其临床实践的核心单元。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制定,涵盖ICU建设、人员配置、设备、质量管理、培训、科研、应急响应与服务模式等九大方面。
指南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强调标准化与灵活性相结合,动态更新机制明确。
二、重症医学科病房建设
(一)床位与区域设置
要点总结: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
三级医院ICU床位占比不低于4.5%,二级医院不低于2.4%,并需配备一定比例的可转换ICU床位。
ICU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超过85%时应考虑扩容。
教学医院需配备教学区域与模拟设备。
推荐意见:
按“平战结合”原则储备可转换ICU床位,确保24 h内可转化使用。
Sub-ICU(亚重症病房)建议设置在ICU附近,收治需监护但无需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
(二)ICU布局与设计
要点总结:
ICU应邻近手术室、影像科等重点部门,分区明确(医疗区、辅助区、污物处理区)。
装修需耐腐蚀、防霉、防火,床单元间距符合感控要求(单间18~25 m2,多人间床间距≥2.5 m)。
建议采用单间或半隔断设计,配备负压病房、非接触式洗手设施。
推荐意见:
功能用房与病房面积比应≥1:1。
每个床单元按“生命岛”模式配置,电气、医疗气体独立控制。
(三)信息化建设
要点总结:
重症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应整合HIS、EMRS、LIS、PACS等系统。
实现物联网数据自动采集、智能评分、护理记录自动化、科研数据库支持等功能。
推荐意见:
建设目标包括:自动化数据采集、多维度统计分析、信息化质控、科研支持平台。
推动5G、人工智能技术在重症诊疗中的应用。
三、专业人员配置与技术要求
(一)医师岗位与技术要求
要点总结:
医师需接受系统化培训并通过资质考核。
分级掌握基本技术(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进阶技术(如重症超声、血液净化)、限制类技术(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
推荐意见:
医师与床位比不低于0.8:1,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低于(2.5~3.0):1。
Sub-ICU医师床位比0.4:1,护理按1:1配置。
(二)护理与其他专业人员
要点总结:
护士需掌握重症护理、设备操作、感染控制等技能。
鼓励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如ECMO、血液净化)。
建议配置呼吸治疗师、康复师,组建MDT团队。
推荐意见:
护士应具备沟通能力,提供患者与家属情感支持。
呼吸治疗师负责呼吸支持设备管理与康复,康复师需掌握功能障碍评定与治疗技术。
(三)人才队伍建设
要点总结: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海外青年科研人才。
推动亚专业发展(如重症呼吸、心脏、神经)。
推荐意见:
建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甲医院应争取成为住培与专培基地,建设GCP平台与生物样本库。
四、设备配置要求
(一)ICU设备配置
要点总结:
二级医院需配备基本监护、呼吸支持、输液设备。
三级医院需增加中央监护、移动超声、支气管镜、ECMO等高级设备。
推荐意见:
每床需配置12~18个电源插座,双路供氧、压缩空气、负压吸引接口。
建议配备POCT设备、颅内压监测、脑氧监测等高级设备。
(二)Sub-ICU与可转换ICU设备
要点总结:
Sub-ICU设备参照ICU标准,侧重康复设备(如功率车、移位器)。
可转换ICU需确保氧源、气源、电源接口与ICU一致。
推荐意见:
可转换病房应预留设备带接口,确保快速转化时设备兼容性与安全性。
五、质量管理
要点总结:
医疗质量是重症医学的核心,需建立制度化、信息化的质控体系。
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需定期评估、反馈并持续改进。
推荐意见: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执行年度质控计划。
运用信息化平台自动化采集质控数据,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六、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要点总结:
住院医师需完成3年规范化培训。
鼓励参加重症医学5C培训、核心技能培训与专科护士培训。
推荐意见:
三甲医院应申请成为住培与专培基地,加强师资培训。
护士需接受重症专科培训,掌握临床、教学、科研能力。
七、重症医学科研
要点总结:
鼓励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脑功能监测等。
建议建设GCP平台、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
推荐意见:
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申报各级科研与人才项目。
推动国际合作与多中心临床研究。
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点总结:
需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明确人员职责与资源调配机制。
建立MDT团队、远程会诊平台和心理支持机制。
推荐意见: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修订预案。
建立梯队人才培养与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九、ICU服务模式创新
(一)早期康复
要点总结:
在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行早期床旁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康复措施包括运动训练、呼吸锻炼、气道廓清技术等。
推荐意见:
组建康复团队,由重症医师、康复师、护士等组成。
Sub-ICU应承接慢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二)MDT与远程医疗
要点总结:
MDT有助于优化诊疗方案,提升科研与临床合作。
Tele-ICU可缓解资源不均,降低病死率与运行成本。
推荐意见:
推进省、市、县三级Tele-ICU体系建设。
建立医联体内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机制。
总结
《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系统构建了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框架,涵盖从硬件建设到人才培训、从日常管理到应急响应的全方位内容。其核心在于标准化、同质化、智能化、人性化,旨在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推动中国重症医学与国际接轨。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