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教授:分娩镇痛的“中国方案”,团标与特色技术解读
姚尚龙教授牵头制定的《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原文可私信本公众号,发送“分娩镇痛团体标准”获取。
主要内容:椎管内分娩总体原则和要求、镇痛前评估、实施与管理、技术操作规范、异常情况的发生及其处理、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等。
分娩痛被广泛认为是女性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剧烈疼痛之一,约80%的初产妇因难以忍受产痛而迫切需要镇痛干预。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及“三孩”政策推行,产妇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强,分娩镇痛已成为现代产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分娩镇痛工作历经数十年发展,正从规模化推广阶段迈向规范化、标准化实施的新阶段。
中国分娩镇痛的规模化与规范化发展
《中级医刊》报道:齐铁医院学习苏联医学先进经验,在我国首次试行无痛分娩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图1 《中级医刊》报道
196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光波医生即采用低浓度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开展了硬膜外分娩镇痛,并发表相关论文,被誉为“中国分娩镇痛第一人”。
图2 张光波教授:连续硬脊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姚尚龙教授出国参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年会,接触到了分娩镇痛技术,耳目一新。回来后他便临床尝试,“做了有两三千例,也发表了文章。”但因为新观念还未深入人心,难以推行下去。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中国首部“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发布;2018年,全国首次由专家引领、卫生行政部门推广分娩镇痛项目,惠及百万孕产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分娩镇痛”。同年11月,印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第一批913家试点医院。此后,全国分娩镇痛率从2004年的不足1%,提升至2022年的3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
尽管如此,我国与发达国家(平均镇痛率85%)仍有较大差距。高龄产妇比例攀升(2020年达15.8%)、剖宫产率居高不下(2018年为36.7%)、麻醉医生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是制约分娩镇痛广泛开展的主要障碍。
为进一步提升分娩镇痛质量与安全性,2024年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了《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规范》(T/CI612—2024)团体标准。该标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徐子锋教授等多位专家牵头,联合全国多家妇产专科医院共同制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提出:2025年底,所有三级医疗机构应提供分娩镇痛服务;2027年底,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也应实现这一目标。
团标解读
中国每年约1500万孕产妇,近年来我国女性高龄怀孕比例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已达15.8%且在持续攀升,围产期风险高。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分娩镇痛的需求与日俱增。开展规范化分娩镇痛已经成为产科舒适化医疗的重要内涵。
《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规范》结合当今分娩镇痛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专家共识指南,结合中国特色,从椎管内分娩总体原则和要求、镇痛前评估、实施与管理、技术操作规范、异常情况的发生及其处理、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等方面建立规范化标准。
(以下对部分核心内容进行概述,团标原文原文可私信本公众号,发送“分娩镇痛团体标准”获取。)
一、原则与要求
坚持“自愿、安全”原则,以最小化母婴影响、最大化镇痛效果为目标;
医疗机构需具备独立操作空间、监护设备、抢救药品及多学科协作机制;
麻醉医生应具备3年以上经验,产科及护理人员须经专业培训。
二、实施流程标准化
图3 分娩镇痛的实施流程
镇痛前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脏器功能、凝血功能、脊柱情况等。
适应证与禁忌证:产妇自愿、可阴道试产者适用;禁忌包括凝血障碍、感染、严重畸形等。
操作规范:详细规定了硬膜外、腰硬联合、单次蛛网膜下腔等镇痛方式的操作步骤与药物选择。
表1 不同镇痛方式的可选给药方案
镇痛期间管理: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胎心、镇痛效果,及时处理爆发痛或偏侧阻滞。
中转剖宫产预案:明确硬膜外导管可用于剖宫产麻醉,失败时需及时转为全身麻醉。
三、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建立完善的分娩镇痛管理制度、随访制度及并发症处理流程;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包括镇痛效果、产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推动数字化管理,利用智能系统(如iPainfree)实现数据整合、远程监护与风险预警。
分娩镇痛的“中国方案”
中国在分娩镇痛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负责的“中国分娩镇痛规范及推广应用”项目组已获得21项相关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147篇,编写多部专家共识与专著,并在国际会议上多次介绍“中国方案”。
表2 分娩镇痛“中国方案”的核心要素
新理念:镇痛药物对分娩生理的影响
1998年,姚尚龙教授到美国达拉斯参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年会,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儿童医院在大会上介绍了“可行走的分娩镇痛”,深受启发。回国后开展了《低浓度罗哌卡因产妇自控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可行走分娩镇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低浓度、高容量、少吗啡”中国特色分娩镇痛方案: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阿片类药物,实现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
新技术:区域阻滞技术的改良
在国际上首次开展“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模式分娩镇痛”新技术。“全产程、智能化、脉冲式”镇痛技术,提升了镇痛效果与安全性。
新思路:分娩镇痛与孕产妇和新生儿保护
经过分娩镇痛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围产期的保护系列研究,项目组获得了诸多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分娩镇痛可预防产后抑郁;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技术不增加产后不良反应以及不影响新生儿 Apgar评分;首次报道硬膜外镇痛的使用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分娩镇痛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形成中国特色分娩镇痛方案
综合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思路,项目组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新、高整合、能落地、可推广的分娩期疼痛管理新理论”体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目前全国范围覆盖面已超过90%医院开展了分娩镇痛项目,全国分娩镇痛率由 2004年全国不到 1%的分娩镇痛率,已经超过30%(截至2022年),发达地区已达到60%。分娩镇痛技术和方案持续改进完善,已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每年至少让100万以上产妇获益!
未来展望
未来,分娩镇痛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智能化。
个体化镇痛:根据产程、产妇需求动态调整方案。
技术研发:开发不通过胎盘的新型药物、无创镇痛技术。
智慧医疗:推动物联网、AI技术在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人文关怀:提升产妇分娩体验,实现“分娩有尊严、活着有价值”。
结语
中国分娩镇痛正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从规模化推广迈向规范化实施。《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分娩镇痛工作进入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新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专家推进、多学科协作和智能化支持,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分娩镇痛的全面普及与质量提升,为全球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模式”,为提升母婴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健康中国,麻醉护航;无痛分娩,温暖相伴。
专家介绍
姚尚龙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医学分会麻醉学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麻醉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麻醉与危重病学部主任委员;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 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等。

评论

推荐内容
